磨蹭的孩子寫作業常見流程如下:
第一個階段:3分鐘一口水,5分鐘一泡尿,再隨便一個橡皮、鉛筆各玩個幾分鐘,時間就去了一大半。
第二個階段:眼看着快到10點了,作業才只做了冰山一角,一想到明天老師的"鐵血手段",終於開始恐慌了。
第三個階段:過了10點,11點也近了,爸爸媽媽急得快哭,孩子先破功哭了起來,邊哭邊寫,直至卡着瀕死線,終於磕磕絆絆完成的作業,至於質量如何?可想而知。
孩子寫作業為什麼磨蹭、拖拉?原因有很多,比如:
1、不想做
孩子做事最需要內心的積極性做驅動,一旦沒有這種積極和主動性,他的頭腦和手腳肯定快不了。孩子如果不想寫作業,哪來的動力快速地寫完?
2、不會做
如果孩子不會做,那作業肯定快不了,不僅快不了,越寫越灰心,越寫越不愛寫。
3、不專注
從小沒養成做事專注的習慣,無法控制自己長久地做一件事,寫起作業來自然就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4、慢性子
有的孩子就是慢性子,天生就快不起來,此時催促顯然沒什麼太大的作用,性格使然,天生如此。
5、故意磨洋工
部分孩子因為一些這樣那樣的理由,故意磨洋工,反正早點寫完作業也沒啥好處,甚至還有更難受的事情在後面等着。
瞭解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家長才能對症下藥,做出有效的補救措施:
針對上面原因中的第5點——磨洋工,一些孩子不想早點寫完作業的原因是:早早寫完後,父母經常會額外佈置新的作業。
有一份對245名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
40%的家長會給孩子佈置額外的家庭作業,還有50%的學生需要做課外輔導班佈置的作業。
可想而知,孩子會帶着怎樣的情緒完成這些作業?他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所以,建議家長要對孩子的作業量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估,儘量少或不再給孩子佈置額外的作業,而要給他留出休閒的時間。
家長出於自我意願給孩子多加作業,可能都是抱着"多多益善"的想法,其實學校的作業已經考慮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能力與接受程度。如果父母想一味地靠多練習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恐怕會適得其反。
莎士比亞説過: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
很多孩子對時間的認識模糊不清:
一方面是由於在入學前,家長沒有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這些孩子的時間大部分由家長來把握,家長決定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孩子自然不需要操心時間;
另一方面是因為入學前孩子也的確沒有那麼多需要格外關注的事,所以他的生活是以自我需求為判斷的,餓了才吃、困了就睡,想什麼時候玩就什麼時候玩,想不做什麼事甩手就能不做。
切記:從小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感受時間的存在,理解時間的珍貴。
第一:強化孩子的時間觀念,先要教孩子認識時間。
父母可以通過撥動時針、分針,教孩子正確認識時間。
在做每項正式的、清晰的活動或事情時,都提醒他看時間,比如,早上6:45,我們開始吃早飯;晚上7:15,我們開始寫作業;晚上8:30,我們開始洗漱……
這樣慢慢建立起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的時間概念。
第二:家長可以教孩子做計劃,並按照計劃一一去完成。
在完成計劃的過程中,讓他們體會時間的珍貴,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從源頭改掉做事磨蹭的壞習慣。
引導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從小就要引導孩子"一心一意",玩玩具時就不要聽兒歌,吃飯時就別玩玩具,寫作業就只能寫作業,讓孩子明白只有聚精會神才能提高效率。
用好鬧鐘功能,教孩子學會使用"番茄工作法"
所謂"番茄工作法",就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設定一個一定時長的番茄時間(25分鐘),然後專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經過5分鐘左右的短暫休息後再開始下一個番茄時間。每四個番茄時段後可以將休息時間延長一些。
可以跟孩子一起把"番茄工作法"與他的作業計劃相結合,這時鬧鐘和計時器就非常有用了,家長要善於利用,通過長期的練習,讓專注成為習慣。
多次反覆訓練,讓專注成為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拉施裏認為:
一種行為重複21天就會變為習慣動作,而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學習習慣。前3天最為關鍵。
以上兩項工作,家長陪同孩子長期堅持,慢慢孩子就能將專注變成習慣,一旦成為習慣,家長就不用天天在後面催着孩子了。
首先,減少學習環境中的各類干擾。
比如,為孩子準備合適學習的地方;拿走周圍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暫時控制一下家中説話或其他聲音的音量;孩子寫作業時,不要任意打斷。
其次,做一個遇事不受環境干擾的好榜樣。
父母可以通過自身的榜樣作用,引導孩子學會自主屏蔽外界與己無關的各種事物與事務。
比如,當我們看書時,如果遇到外面有什麼嘈雜,除非涉及自身安危等特殊情況,否則可以選擇不動、不理,繼續認真看書。這些表現都會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他也會跟着父母學會在嘈雜環境中去保持自己的專心致志狀態。
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學霸媽媽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方法:
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專注,她給孩子規定每天的作業必須要在什麼時間內做完。如果沒做完,哪怕是挨老師罵,到了時間也不允許再做了,明天就帶着沒做完的作業去學校。
當然,這個時間規定多長需要靈活的調整,比如根據不同的年級,或者個別作業多的情況,那就適當進行調整。
家長的目的不是故意為難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養成不拖拉、專注做一件事情的習慣。
以上5個建議,爸爸媽媽趕緊收藏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