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全面推進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建設

復旦大學全面推進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建設

“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 “十三五”期間,復旦大學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思路的轉換,為課程育人開闢出新路徑,也為教育者帶來了壓力與挑戰。

目前,復旦課程思政已實現“三個全覆蓋”:在建示範課程412門,課程思政覆蓋所有院系專業課程;已建專業思政試點18個,專業思政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同時向理工科專業快速推進;“課程體系-跨學科隊伍-學術研究-實踐基地-案例庫建設”五位一體的醫學課程思政體系覆蓋所有醫學生教育。

課程思政怎麼上?又帶來了什麼?

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姜鵬看來,“思政課程”是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課程思政”的首要前提,在於課程本身的專業性。以專業知識為根基,讓歷史的明鏡誠實反映歷史,是通往課程思政最基本的路徑。

《<資治通鑑>導讀》在復旦已開設近12年,姜鵬有豐富的授課經驗。面對課程思政的新要求,他堅持“變與不變”:變的是課堂教學細節,不變的是歷史研究的專業態度。他從專業角度出發,關注當下的輿論環境,捕捉同學們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並通過教學對其進行糾偏。例如,《資治通鑑》裏沒有出現過屈原,每逢端午,便有人為了吸引流量,以此為由否認屈原的存在,以歷史的虛無化消解人們的愛國主義與文化自信。“如果輕易被他們帶節奏,就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方法,進一步影響到世界觀和價值觀。”姜鵬意識到。

於是,姜鵬在課堂上講《資治通鑑》中的“屈原問題”,分別從質疑派和辯護派的角度引經據典,介紹古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並指出這一現象是史料選擇的自然結果。“司馬光寫過很多詩,其中專門寫過悼念屈原的詩歌,所以他怎麼可能會認為屈原是不存在的呢?把《資治通鑑》作為屈原不存在的依據,這是不成立的。”

復旦經濟學院教授石磊一貫強調政治意識與學術研究的一體性。“政治本身就融在整個社會發展體系當中,把學術講到位的時候,裏面一定有政治,而‘課程思政’不過是把思政元素凝練出來,再融入具體的教學場景中去。”他説。

經過不斷探索,石磊總結出一套實現“課程思政”的方法論,即“四個打通”:理論與實踐打通、中西方打通、歷史與現實打通、學術知識與思政元素打通。

“學生入耳入腦入心,首先要求老師入耳入腦入心。”在這個過程中,石磊意識到了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通過補充閲讀,及時自我更新。某次講授產權理論時,他發現到大家關注的都是西方學者的理論,便產生了疑問:中國自古真的沒有產權理論嗎?

他研讀經典文獻,從《孟子》《淮南子》《呂氏春秋》等中國古代思想專著中找到了成熟的產權理論,並親自抄寫相關章節,把書法作品帶到課上。學生們驚喜於老師的“隱藏技能”同時,也對中國的產權理論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有時,“課程思政”會被誤解為既定的、單向的思想灌輸。“強調思政並不是剝奪學生自由思考的權利。”石磊鼓勵學生自由討論、積極表達。只要基於正確的價值觀,他歡迎學生得出和自己不同的結論,在交流中深化對當下中國的認識。

實際上,在“課程思政”概念正式提出前,很多復旦老師都做到了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只是之前不這樣稱呼而已,這個概念提出之後,我們系成立了課程建設團隊,一起備課。”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物理學系教授蔣最敏介紹,當老師們試圖挖掘怎樣將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傳授巧妙結合時,發現物理學科有獨特的優勢。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些都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也是物理教學中的基本觀點。”蔣最敏認為,人們只有正確認識世界以及自身在世界中的作用,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通過物理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是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也是物理學的優勢,物理教師應發揮這一優勢,把對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培養融匯到教學中去。

以一次變質量體系課堂為例,蔣最敏做完火箭的一系列相關公式推導之後,同學們開始好奇火箭的起飛質量、燃料等問題。這時,他開始介紹我國的火箭技術發展。“到了這裏還不夠,還要讓學生繼續思考。事實上我們的客機不光是噴氣獲得推力,同時也要把周圍的東西吸進來,它的噴口也有很多,不同噴口的推力怎麼算?每個噴口不一樣怎麼算?教科書已經點到為止的內容,就這樣被延伸了下去。”

他繼續帶着同學們對公式進行改寫,探討多噴口的情形,介紹我國在矢量大推力發動機方面的研發成果,並播放2018年珠海航展時裝備矢量大推力發動機的國產殲-10B戰機表演“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高難度機動動作的視頻,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是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矢量大推力發動機技術的國家。

“講授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祖國矢量發動機研發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關注度,不僅幫助大家拓展了知識範圍,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敢於創新、勇攀高峯的科學精神。”蔣最敏説,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教育與課程質量提升能夠做到並且應該做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好的課程思政就如糖融水、如鹽入味,讓專業課程更有味道,達到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錢睿哲如是説。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醫生、上海援鄂醫療隊領隊朱疇文老師,還有曾因一張“落日餘暉照”而觸動了很多人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劉凱醫生,以及許多其他的“白衣戰士”們……都是曾出現在錢睿哲教授課堂上的抗疫英雄。他們當中許多人肩負着教學任務,在武漢抗疫一線的繁忙工作之餘,仍然堅持在戰役一線上課,和學生互動答疑。這種心繫教學,仁心濟世的情懷,讓學生們深受感動和鼓舞。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59 字。

轉載請註明: 復旦大學全面推進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