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本想抄家,愛子彌留之際留下遺言,崇禎長嘆:此乃天意
不抄家,崇禎還能多活幾天;抄了他們的家,崇禎會立馬被趕下台,這便是明朝所謂"勵精圖治"皇帝的悲哀。
一、崇禎本想抄家,愛子彌留之際留下遺言,崇禎長嘆:此乃天意!
崇禎為何要抄家?主要是為了軍費。大明朝內憂外患,外患來説,東北前線吃緊,清軍攻勢日益猛烈,崇禎自毀長城,親自幹掉了袁崇煥等著名戰將;內憂來説,連年自然災害,貪官橫行,民不聊生,李自成起義大軍直逼京城。多年的內憂外患讓國庫日益虧空,崇禎焦頭爛額。
情急之下,崇禎想抄幾個重臣的家,充實國庫,延緩大明氣數。恰在此時,崇禎最喜歡的孩子朱慈煥重病,病逝之前,崇禎前去探望,朱慈煥彌留之際向崇禎説出謹言慎行之類的話語。
崇禎帝不禁長嘆,以為這是天意,便放棄了抄家的打算,轉而懇求大臣和親戚捐獻銀兩。看着皇帝可憐巴巴的樣子,大臣們紛紛"慷慨解囊",居然還湊了上萬兩銀子,可這點銀子對於大明帝國來説無異於杯水車薪,更與後來李自成抄家抄出七千萬兩銀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看到這些皇親國戚和朝中重臣扣扣索索拿出這麼點錢來,崇禎心中有沒有後悔過查辦魏忠賢呢?魏忠賢被後人認為奸臣不假,可是他在任時,好歹能保住軍費,可是現在軍費沒有保障,士兵如何打仗?
按理説,古代皇帝一言九鼎,想抄誰的家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況且在內憂外患危急關頭,崇禎抄幾個家就能解決軍費問題,可是崇禎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表面上看,崇禎帝是因為愛子朱慈煥才放棄了抄家的念頭,可實際上,崇禎是不敢抄家,也不會抄家。
二、不敢抄家的崇禎:如果抄家,崇禎會立馬被趕下台,大明滅亡更快
崇禎抄家是為了拿錢,放眼朝堂,誰家最有錢?皇親國戚和宦官羣體最有錢。皇親國戚仰仗是皇帝的親戚,到處巧取豪奪,積攢下大量財富,比如國丈嘉定伯周奎便貪污無數銀兩。
崇禎雖然是藉着打擊閹黨重新獲取權力,然而他上台後因為不信任文官,反而更加重用宦官,導致宦官權勢更大。崇禎對宦官的信任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連監軍督餉、督察錢糧這種重大的事務都讓太監去幹,明朝每年支付宦官的銀兩非常多,而且許多宦官還利用各種場合收取好處費,真遇上事了卻跑得比兔子都快。清朝入關後,大概是看到明朝被宦官坑害太深,所以才定下了太監不準干政的祖訓。
當時明朝官場腐敗,許多貪官污吏是結為一體的。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得不到重用,或者被陷害致死,而像温體仁這樣"大奸似忠,大佞似信"的重臣卻得到重用。這樣的奸臣,能擔當大任嗎?
還有像東林黨這樣的羣體,表面上看來似乎正氣滿滿,但一直想的是自己的小團體利益,明朝江山的安危也比不過小團體的利益重要。凡此種種,讓崇禎帝如何選擇合適的人選來執行抄家任務?崇禎面臨無人可用的尷尬,當然這種局面也是崇禎自己造成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大臣和皇親國戚,一旦面臨抄家的危險,會立馬"團結一致",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甚至可以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的起義軍,也會主動投降清軍。崇禎帝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擔心逼急了會造成重臣的"反叛",才不敢進行抄家。
三、不會抄家的崇禎:性格缺陷,讓崇禎不可能像雍正一樣有膽識有魄力
抄大臣的家,這事做好了被人稱為有膽識有魄力的皇帝,比如雍正;做不好就成了笑話,比如崇禎帝。崇禎身上的種種缺陷,決定了他不會抄家。
崇禎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孫傳庭與洪承疇本來即將剿滅李自成,卻被崇禎武斷地調離戰場,甚至關押名將,錯失良機。崇禎甚至還在殿廷之上對大臣動刑,失去人心。
崇禎猜忌多疑,用人不專。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至少表面上可以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是幹掉魏忠賢的經歷讓崇禎猜忌多疑,並且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對邊關戰將的懷疑,讓崇禎多次派遣閹黨小人去監督。崇禎在位時間不長,內閣卻換了"四十四相",搞得人心惶惶,也難怪手下人寧願投降清軍也不願繼續給崇禎賣命。
崇禎干涉內閣、荒廢廠衞,使大明朝運轉失常。崇禎帝雖然自己十分節儉,但是因為崇禎廢除東廠、弱化錦衣衞,破壞了大明的權力平衡系統,導致文官集團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導致許多官吏明目張膽地貪污。
性格上有這樣缺陷的皇帝,如何指望他能夠選對正確的人去辦正確的事呢?想指望崇禎大刀闊斧地改革,打擊佞臣,提拔忠臣良將,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崇禎的悲劇性格,最終造成了他個人的悲劇命運,更造成了整個大明的悲劇命運。
參考資料:1、李慈銘:《崇禎五十相考》;2、中華書局:《明史》;3、餘同元:《崇禎17年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