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對這件事都很熟悉。公元1127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軍攻破,不僅汴梁城被洗劫一空,連徽宗、欽宗這一對父子皇帝都當了俘虜,北宋就此滅亡。説起“靖康之變”,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都“憤恨不已”:好好的一個大宋,怎麼説亡就亡了呢?
北宋滅亡並不是僅僅因為徽宗君臣引起的政治混亂,更重要的是很多制度上的弊端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軍事制度。很多人都知道北宋在軍事上“重文輕武”,也知道這對北宋的軍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北宋一方面因為“抑武”政策導致朝廷中樞普遍缺乏軍事思維。另一方面,又因為招兵制度而導致士兵戰鬥力普遍低下。兩項措施最終導致軍事上的長期衰敗和羸弱。
當時,金朝剛剛在遼東地區崛起,把遼朝打得節節敗退。宋徽宗得到消息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宋徽宗派人前往遼東,和金朝結盟。具體的內容,宋、金聯合進攻遼朝,滅遼之後,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同時把給遼的歲幣,轉贈給金朝。這個策略看上去還挺合理,但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外交失誤。
在當時的情況下,金朝強而宋、遼弱。而且,遼和宋之間已經和平百年,彼此熟悉。這個時候,面對陌生的勢力,宋朝的基本策略,應該是與遼聯合,對抗金朝。宋朝來説,最好的結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對抗的關係。
如果遼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佔據有利形勢。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最基礎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觸之前,做好和金朝對峙的準備。而現在的情況,是宋朝急功近利,將自己的訴求和底牌全部攤開。這樣一來,主動權其實已經被金朝掌握了。而這種策略背後,不僅是收復“燕雲”的執念,也是“歲幣外交”的慣性思路。
剛才説到,宋與金結盟,相約一起進攻遼朝。具體規定是這樣的,金朝負責進攻遼軍的主力,宋朝負責進攻“燕雲”。也就是説,雖然金朝答應宋朝可收復“燕雲”,但這一地區需要宋朝自己打下來。於是,宋朝就開始對遼發動軍事進攻。而在進攻過程中,宋朝的就軍事羸弱就被充分暴露了。
當時,樞密使宦官童貫,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遼朝,但結果卻是被三萬遼軍打了個落花流水。而這三萬遼軍,基本上都是殘兵敗將。也就是説,宋朝的軍隊連金朝的手下敗將都打不過。這一切都讓金朝看在眼裏,為後來大軍南下埋下了種子。
既然軍事上無法擊敗遼軍,宋朝只好讓金朝幫忙。這個時候金朝也熟悉了宋的外交套路,於是就增加條件。原先説好是你自己收復的,現在既然要我出手,就必須拿錢來贖買。談判的最後結果,是北宋花了100萬兩從金朝手中贖回“燕雲”。在這個過程中,北宋的軍事和外交的弱點,就全部被金朝掌握了。
滅遼之後的金朝已經覬覦宋朝的富庶,在徹底消滅遼朝之後,金軍就大舉南下入侵宋朝。而此時的宋朝,根本擋不住南下的金軍。軍事羸弱的後果,在這期間集中爆發。其中,有三個事件最有代表性。
第一個事件,是山東軍隊投降。簡單來説,就是在金軍南下的過程中,負責保衞山東的兩支軍隊全部倒戈。這兩支軍隊分別是“常勝”和“義勝”,總共有十幾萬人。這些人不僅臨陣倒戈,甚至還參與到汴梁進攻戰中。這就是北宋兵制導致的惡果,很多士兵都是因為要“吃糧”,才加入軍隊的。而且士兵身份混雜,甚至有盜匪出身的人。所以,這些人在戰爭中會“唯利是圖”,根本不會真的保家衞國。
第二件事是黃河保衞軍潰散。當時,黃河南岸原本有7000守軍,算是汴梁的最後屏障。但這支軍隊,居然在還沒有見到金軍的情況下,就四散潰逃。這導致黃河防線完全失效,金軍居然可以利用小船從容渡河。
第三件事,就是“太原保衞戰”。太原是北宋的一個重鎮,被6萬金軍包圍。當時北宋調集20萬的主力軍隊前往救援。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失敗了。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抑武”政策。當時北宋軍隊雖多,但卻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指揮。兵部侍郎李綱雖然是名義上的總指揮,但他能直接調動的軍隊只有2000人。也就是説,李綱實際上沒有統一指揮的權力。這就是北宋對武將的權力長期分散和抑制的結果。
最後一個節點是汴梁保衞戰。汴梁的攻防戰,前後持續了一年時間。最終,是汴梁城破,徽、欽二帝被俘虜。在保衞戰中,就完全暴露了中樞缺乏軍事思維的特點。比如,在金軍剛剛南下的時候,幾乎所有文官都主張棄城,只有一個人主戰,就是兵部侍郎李綱。但李綱也是文官,而不是武將。也就是説,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中樞居然連一個擔綱的武將都沒有。
隨後,汴梁軍隊就在李綱的主持下對抗金軍,並且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而就在這個時候,文官集團又在極力主張求和,軍事策略因此受到了干擾。因為,金軍的條件太苛刻,朝廷又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而就在求和的過程中,為了表達誠意,李綱等主戰派居然被全部罷免。
在此期間,形勢也越來越對北宋不利。最終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一位武將提議時放棄汴梁,遷都長安。這個時候,那些原本主張棄都和求和的文官居然一致反對,並斥責武將懦弱。北宋就這樣喪失了最後機會,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