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志願講解員黃凱:把展品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北京日報客户端 | 實習記者 何蕊
橙色短袖白沿帽,圓框眼鏡下露出一雙會笑的眼睛,是黃凱留給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除了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讀博士生,他還有另一層身份——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志願講解員。自2019年起,他便利用學業之餘,在清華藝博做志願講解,已累計志願時長近300小時。
國慶假期,清華藝博開門迎客不打烊,黃凱的志願腳步也不停歇。一連三日,他都準時出現在展廳門口,迎接前來參觀的遊客。“您好,我們這邊有免費的講解服務,時間允許的話,您可以隨我一同參觀。”10月3日10時整,“水木湛清華:中國繪畫中的自然”展廳迎來一對母子觀眾,黃凱趕忙上前打招呼,熱情地引導他們邊走邊看。
近四年的志願講解經驗,讓黃凱積累了不少隨機應變的本領,也擅長為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觀眾“定製”觀展路線。比如,針對遊客中的兒童,他會在講解中增加互動問答的環節,選擇色彩明豔、客觀寫實的繪畫作品,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為觀眾講述作品背後的豐富內涵。
“小朋友,你能從這幅畫裏找到什麼?”黃凱話音剛落,這位小觀眾便興奮地回答:“一隻大眼睛的松鼠!”見小觀眾興趣高漲,黃凱微微俯下身,抬起手臂指着畫介紹:“這是清代畫家虛谷的畫作《松鼠圖》,他很擅長畫花鳥和動物。你看,他用枯筆散鋒的畫法,把松鼠毛茸茸的樣子表現得惟妙惟肖。松鼠身旁的松枝或濃或淡,明暗相間,顯得錯落有致。”
在黃凱生動的講解中,觀眾不僅欣賞到了中國畫的魅力,還了解到了展板之外的歷史故事。而對於黃凱來講,在繁重的博士學業之餘,能做這樣一份志願服務工作,是他的幸運。“在博物館安靜的環境裏,我感到了一種久違的愜意和放鬆。”
“我是一個理工男,描繪美的事物一直都不是我的強項,講解博物館展覽就如同新學了一門語言。”黃凱笑着説,他從蒐集展品資料開始,學習文言文、查閲古籍、聽歷史講座……慢慢從歷史“小白”進化成了同事眼中的博物館“百事通”。
如今,他作為學長,正在為清華藝博新一批的講解員做培訓。“希望有更多人蔘與到博物館的志願講解中,把展品背後的故事講述給更多觀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