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毅為什麼能授元帥第六?打游擊偶遇乞丐,一句評語説明原因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經典

1955年全軍授銜前,毛澤東給定下一個規矩:已經離開軍隊,目前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幹部,一律不評銜。

也就是説,不管當年在紅軍、八路軍和解放軍中立下了多大的戰功,只要此時離開軍事崗位,就失去了評銜的資格,比如李先念、楊尚昆、滕代遠等老革命,因為這個規矩,遺憾地沒在開國將帥中留下姓名。


然而,這個規矩中有一個例外,這就是陳毅元帥。由於周恩來的力爭,陳毅在最後一刻進入十大元帥的行列。

1955年9月11日,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接到一個電話,話筒裏傳出周恩來的聲音,總理是從北戴河打來的,他用淮安口音的普通話説:可以將元帥軍銜授予陳毅。

按照陳毅的資歷和戰功,本就應當位列十大元帥,但是大家有顧慮,毛主席立下的規矩怎麼辦?新中國成立後,陳毅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雖然還掛着中央軍委委員的名,但實際上已經完全變成了政治幹部。

比照楊尚昆、李先念這樣從軍隊轉到政府的領導人,陳毅似乎也不應該再授銜。關於這件事,負責籌劃授銜事宜的班子一直在討論,周恩來當時在北戴河療養,沒有參加會議。

楊尚昆受中央書記處委託,單獨向周恩來徵求意見。周恩來深思熟慮,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影響後,特地給楊尚昆打了電話,主張給陳毅授帥。


周恩來認為,十大元帥中,沒有南方游擊隊、新四軍和華東野戰軍的代表,而陳毅在南方打了三年遊擊,又在新四軍工作過,還是華東野戰軍的司令,他一個人剛好能代表這三方面,正好填補空白。

另外,陳毅在軍隊中一直名聲很好,對組織的忠誠可鑑日月。當年打游擊時,一個乞丐輾轉找到陳毅,他哭着説的一段話,足以説明陳毅堅定的革命信念。

1934年,因為“圍剿”壓力太大,中央紅軍決定長征。部隊要離開,人不能全走,必須留下一部分兵力牽制敵人,陳毅就是留在蘇區的幹部之一,在留下來的人中,只有他懂軍事,而且他在中央蘇區和江西已經工作了七八年,對本地情況比較熟悉,原本組織上讓陳毅負責軍事,可臨時又改變了任命,沒有給他軍職,重新派項英負責軍事。

作為履新的中央蘇區軍區的司令員,項英到蘇區才幾年,他之前沒有打過遊擊,對於戰爭的看法比較學院派,認為軍隊就是要跟敵人打陣地戰,不能退縮,必須硬碰硬。這種打法無疑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更符合敵人的套路,最終,中央紅軍離開三個半月後,蘇區全部淪陷。

項英和陳毅率領剩下的部隊撤到了贛州東部的仁風山,敵人聞訊而至,將仁風山團團圍住,山中到處都是對方放槍的聲音,陳毅認為敵人在縮小包圍圈,這時他在軍事方面已經有了參與決策和指揮的權力,於是他提出建議,為了不被一網打盡,部隊應當分五路突圍。


項英、陳毅作為負責人,自願最後一批突圍,他們要用電台將突圍決定報告中央,在請中央予以批准的同時對今後的行動給出指示。當時中央紅軍應該是進入了雲貴邊界,那裏崇山峻嶺,雲遮霧繞,部隊在行軍中很難跟外界聯繫。

蘇區的電台從早上聯繫到下午,一直無法接通中央紅軍,當時戰士們都很着急,因為仁風山幾乎天天傍晚都要下大雨。山路本就不好走,加上大雨滂沱,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再拖下去,恐怕突圍的窗口就要關閉了。

實在不能再等了,項英和陳毅準備撤離。就在這個時候,電台聯繫上了中央,電報發了出去,也收到了回電,可由於中央啓用了一套新密碼,導致電文翻譯不出來。不知道電報的內容,項英陳毅還是決定撤離,這是蘇區與中央紅軍的最後一次聯絡。

突圍的時候,電台因為太過笨重無法攜帶,項英命令把電台埋了,然後跟陳毅帶着一個營突圍。出發的時候是下午六點多,剛好趕上每天按時而來的大雨,烏雲遮住了最後一束陽光,所有人都摸黑在雨中前進,説是前進,其實就是摔跤,走一步摔一下,就這樣行軍了兩個小時,才走了五里多地。


陳毅此時的情況很不好,他大腿此前受傷很重,傷口還沒癒合,可部隊要轉移,他不能拖累大家,勉強拄着枴棍走在最前面。因為路太滑,他不斷摔跤,大腿疼得受不了,最後只能手腳並用,在地上爬一段再站起來走一會兒,如此反覆。

他們走了一夜,還是沒能從仁風山突圍出去,四周的槍聲越來越近,所有人心裏都很忐忑。為了不被敵人趕上,項英和陳毅只能率部在山裏繞圈子。繞了兩三天,有些幹部和戰士就撐不下去了,不少人脱離隊伍逃跑了,還有一些幹部投敵,反過來圍剿紅軍。

陳毅清點了一下人數,只剩下了百十來人,大家心裏也清楚,繼續繞圈肯定會全軍覆沒,為避免目標過於集中,項英和陳毅決定化整為零,所有人脱掉軍裝,自行化裝突圍,然後在贛粵邊的油山地區與大部隊會合。

陳毅不是本地人,路也不熟,他作為紅軍首腦,正是敵人希望抓獲的主要目標,如果冒險化裝通過封鎖線,很可能被識破。他跟項英無計可施,只能慢慢往前走。在山路上,他們碰到一個蓬頭垢面,踉踉蹌蹌的乞丐。

本來雙方已經擦肩而過,走了兩步乞丐突然轉身,一把拉住陳毅,哭着説:“首長啊,首長啊!我就知道你肯定不會走!”


原來,這個人不是真的乞丐,他叫曾紀才,陳毅在贛粵邊組織紅軍的時候,曾在陳毅手下當區委書記,後來被調回地方,不幸被誣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了職務後給部隊抬擔架。

中央紅軍轉移時,他跟部隊失散,聽説陳毅沒有走,留在仁鳳山打游擊,他就一路要飯找了過來。他跟隨陳毅的時間不短,知道陳毅的為人,所以走投無路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投奔陳毅,他知道老上司意志堅定,不會輕易離開組織,找到陳毅就找到了歸宿。

面對曾紀才,陳毅也很感動,兩人互相問候了幾句,曾紀才説自己熟悉去贛粵邊的路,項英和陳毅一聽大喜過望,三個人就結伴前行。曾紀才領路,讓三人順利繞過了敵人把守較嚴的道路關卡,後來他們在地下黨的安排下,由秘密交通站護送到了油山。

油山是贛粵交界處的一座山,屬五嶺山脈的梅嶺。項英和陳毅到了油山以後,一些突圍出來的紅軍部隊也陸續到了這裏,加上地方上的革命武裝,有了兩三千人。


當然,單靠這幾千人肯定無法改變多大的局面,但至少在失去蘇區之後,革命力量有了一塊落腳之地。陳毅著名的“梅嶺三章”就是此後在油山打游擊時候寫成的,足見當時戰鬥之慘烈與辛苦。

回頭再來看曾紀才的那句話——“肯定不會走”,這是對陳毅在面對大風大浪時堅守信念的最好評價,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在最艱苦的時刻能夠忠於革命理想,忠於組織,這就是陳毅能夠讓大家敬佩,且位列元帥第六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