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邯長大道“吸敵打援”
■陳 升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山西省潞城縣東北部神頭嶺地區,巧妙利用地形,靈活運用戰術手段,“吸敵打援”伏擊日軍,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近千人,阻滯了侵入晉東南日軍的“九路圍攻”。這場戰鬥,是我軍繼平型關伏擊戰、廣陽伏擊戰之後進行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伏擊戰——神頭嶺戰鬥。
1938年初,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為打擊與削弱侵入晉東南和佔領長治的敵人,並策應晉西的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和晉西北的八路軍第120師作戰,以牽制向黃河防線進攻的日軍,八路軍第129師將主力部隊向南轉。3月上旬,八路軍第129師部隊在邯長大道以北的襄垣、武鄉地區集結,尋機殲敵。
邯長大道東起河北省邯鄲,橫穿太行山區,沿線依次為武安、涉縣、黎城和潞城日軍據點,均有重兵把守,武安有敵1500餘人,涉縣有敵400餘人,黎城有騎兵1000餘人,潞城有敵2000餘人;西與山西省長治至臨汾公路相銜接,是連接同蒲、平漢鐵路,晉西、晉南日軍取得後勤補給的重要交通線。
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根據“敵一處受襲,他處之敵必然出援”的規律,並結合黎城、潞城之間有濁漳河相隔,便於阻斷交通,以及神頭嶺附近地形複雜、便於設伏的判斷,與八路軍第129師政委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共同制定作戰方案,決心“攻其所必救”,襲擊黎城,吸引潞城之敵出援,於潞河村與微子鎮之間神頭嶺地區伏擊殲滅該敵,並相機打擊由涉縣出援之敵。具體作戰部署是:以第769團一部襲擊黎城,吸引長治、涉縣日軍來援;以該團主力置於黎城東北之東黃鬚、西黃鬚,伏擊由涉縣來援之敵;以陳賡旅長、王新亭政治委員指揮第386旅轄第771團、第772團及補充團於神頭嶺設伏,伏擊由潞城來援之敵。
受領任務後,第386旅旅長陳賡率部至神頭村附近勘察地形,發現部隊現有的由國民黨軍繪製下發的地圖與實地不符。公路兩側並不是圖中所繪製的山溝,而是地勢略高於公路的山樑,山樑寬度有一兩百米,沒有任何遮蔽物,只有些國民黨軍廢棄的簡單工事。山樑北側是一條大山溝,溝對面是申家山;山樑西部是手頭村,住了幾十户人家,再往西便是微子鎮、潞城。這樣的地形,實在不利於隱蔽,不適合伏擊。但陳賡還是決定利用國民黨軍的舊工事,在神頭嶺打一場伏擊戰。陳賡説:“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想吃肉,還怕找不到一個殺豬的地方?”
1938年3月16日4時,按照作戰部署,第769團第1營襲入黎城城關,與黎城日軍進行激烈巷戰。在殲敵100餘人後,第1營立即撤出城外轉至喬家莊南側。涉縣的日軍有數百人乘汽車向黎城增援,在東黃鬚、西黃鬚與第769團主力接觸,日軍稍做抵抗便竄回涉縣。5時許,第771團特務連燒燬黎城西南趙店鎮濁漳河上的木橋,切斷了神頭嶺、黎城之間的交通。8時30分,潞城日軍來援之敵乘兩輛汽車撲來,因木橋被毀,被阻於河邊。日軍的主力部隊於9時到達神頭村附近集結,並派騎兵在我軍設伏地區搜索。
9時30分,日軍繼續沿這條南北走向的大道前進,待完全進入我軍三面設伏形如口袋的伏擊地區後,第386旅旅長陳賡、政委王新亭當即指揮第386旅伏擊部隊從東、西、北三面向其發起攻擊。第771團於神頭嶺北側迎頭截擊敵人,第772團、補充團從公路兩側對日軍實施夾擊,切斷了敵人的退路,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戰鬥。敵人的建制被我軍打亂,失去了統一指揮,重兵器和騎兵均受地形限制,難以發揮作用。經過兩小時激戰,進入神頭嶺的日軍除了後尾的100餘人逃脱外,全部被殲滅。13時後,潞城、黎城的日軍雖又連續增援,但都被阻援部隊擊退。第二天,潞城的日軍1000餘人在飛機的掩護下經過1小時的炮擊後,再次進入神頭村,但我軍部隊已先行轉移。此次戰鬥,共斃傷日軍1500餘人,俘敵8人,擊斃與繳獲騾馬600餘匹,繳獲長短槍550餘支,我軍傷亡240餘人。
神頭嶺戰鬥,是“吸敵打援”殲滅敵援軍的典型戰例,也在日軍中引起極大震動。一名從戰地僥倖逃脱的日本《東奧日報》隨軍記者,寫了一篇名為《脱險記》的通訊,稱神頭嶺之戰是八路軍的“典型游擊戰術”。這次戰鬥,是八路軍第129師堅決執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是由紅軍時期的正規戰向抗日遊擊戰爭轉變中獲得重大勝利的幾次戰鬥之一。我軍準確掌握敵情,適時定下伏擊殲敵於運動中的正確決心:注重現地勘察,巧妙利用地形,正確選擇伏擊陣地,進行嚴密偽裝;同時,周密部署和使用兵力,採取三面伏擊,形成“口袋”,因而收到了隱蔽突然、出敵不意、速戰速決之效。
1938年5月初,朱德、彭德懷請劉伯承介紹八路軍第129師同日軍作戰的經驗時,劉伯承提道:“我們的戰術:一是以優勢兵力尋找敵人弱點打,就是伏擊、襲擊未備戰或少備戰之敵求得消滅之……”
八路軍第129師在正太鐵路、邯長路上連續取得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戰鬥的勝利,不僅有力地打擊和鉗制了日軍,提高了抗日軍民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信心,而且同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在晉西的蒲縣、大寧間,以及八路軍第120師在晉西北的神池、五寨、保德、偏關地區的作戰相策應,有力地鉗制了日軍向晉南、晉西國民黨軍的進攻,配合了正面戰場在黃河西岸和南岸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