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遮雨的大樹,就自己成長為一棵大樹”
從走出中專到上大學讀研,兩所學校,63公里路程,40歲的許昕整整“走”了19年。
19年中,她曾在家門口“三尺小巷”裏坐着板凳自學古漢語,在樓梯間6平方米的閣樓裏追逐大學夢。為謀生她換過14份工作,3年自考大專,8年自考本科,8年備戰考研,終於實現了從中專生到碩士研究生的逆襲。
許昕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個小山村,2歲時父母離異,小許昕時常夢到父母吵架而被嚇醒。
4年後母親改嫁,在村小讀書的許昕住到外公外婆家,每天放學後快速寫完作業便幫忙洗衣服、打豬草、砍柴、做飯,還會照顧小表妹。
在許昕看來,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儘管她被繼父嫌棄“又蠢又笨,低人一等”,但這個“笨女孩”中考考出529分的好成績,成為全班唯一一名達到當地重點高中分數線的學生。
在師範“工作包分配”的年代,考慮到要早點工作減輕媽媽的負擔,懂事的許昕最終選擇了當時的當陽師範學校。
讀完三年師範後,中專紅利已成過往,畢業即失業,許昕帶着幾分無奈闖進了職場。
一個柔弱的女孩,兜兜轉轉,能找到的工作只有送報紙、做推銷,辛辛苦苦一整天,有時只能換回4.5元。
沒了“鐵飯碗”,許昕琢磨着能不能再考個大專。
當時有脱產在校、自學考試、遠程教育三種途徑可以獲得大專文憑,權衡再三,許昕決定自學考試湖北大學專科的漢語言文學,“自考一門只要25元,每次最多考4門共花費100元”。第一學期,她成功搶到4門課。
然而搶課容易學課難,古代漢語課讓她頭疼不已。
那個夏天,許昕每天搬着桌凳坐在家門前的小巷子裏,對照《古漢語詞典》的繁體和文言文部分記了兩大本厚厚的筆記,詞典都快被她翻爛了,最後成功考了60分。
為緩解家庭負擔,許昕當過家教、代課老師,也做過服務員。但繼父覺得,工作幾月一換太“不務正業”,催促她早點相親、結婚。許昕也曾嘗試去相親,但她再一次意識到“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蟄伏3年,她終於拿到大專畢業證,決心離開宜昌,“就像小鳥一樣,翅膀硬了點,感覺可以飛得更高更遠了”。
為了不讓母親擔心,許昕謊稱在武漢找到了“薪資豐厚、包吃包住”的工作,帶上七拼八湊的1000元走出了家門。
到了武漢,她租下一個位於樓梯旁6平方米、月租80元的小閣樓。7月的武漢酷熱難耐,奔波十幾天求職未果,許昕中暑倒下,沒錢看病,只好躺在房間昏睡。
“兩天了窗簾一直沒開,裏面的人會不會出事?”她隱隱聽到門外的交談聲。房東帶着解暑藥和半個西瓜趕來,叮囑她一定要注意身體。
異鄉的一縷温暖給了她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求職的第24天,許昕終於在一家圖書城裏找到一份管理員工作,辛辛苦苦一個月,卻因“財務計算錯誤”只領到7天工資。
此時,出門帶的1000元已所剩無幾,深知家庭收入不充裕,母親生活不容易,許昕不敢向母親透露被拖欠工資的遭遇。為節省開支,她每天早上5點起牀煮稀飯,吃一碗,帶一碗,然後步行2小時去上班。
白天餓得難受,就多喝點水,晚上餓得睡不着,就咬牙堅持。一天只吃2碗稀飯,這個堅強的女孩硬撐了一個月。
生活窘迫的日子裏,許昕仍想着要“好好讀書,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她報考湖北大學本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邁出自考本科的第一步。
6平方米的小閣樓,裝下了許昕的大學夢。
那是一段讓她至今回想起來依然熱血沸騰的時光,她鮮少社交、不談戀愛、獨來獨往,“哪怕一個人很孤獨,但靈魂很富有,可以在學習和工作中找到快樂”。
閲讀的圖書中“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文字讓她怦然心動,許昕暗下決心再修一個雙學位,以自考方式報名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新聞學專業,希望未來可以以記者身份為弱勢羣體發聲。
許昕一邊自考、一邊在工作中與書為友。從文學類書櫃到公關類書櫃,再到計算機類書櫃,她利用櫃枱調動之機看完了一本本不敢花錢去買的心儀圖書。下班後同事們紛紛回家,許昕也會獨自留在書城看書。她尤其喜歡《哈佛女孩劉亦婷》,她堅信自己也可以像別人一樣優秀。
在武漢待了4年之後,因為家中變故,許昕不得不回到宜昌。當時母親從事夜間環衞工作,每到深夜,城區西陵一路、雲集路都會出現這對母女的身影。
她準備應聘一所中學的教師,邊照顧家人邊掙錢、備考,因為只有專科學歷被校方婉拒。幸運的是,恰逢該校組織百年校慶急需負責宣傳和聯絡人員,許昕得以暫時“歇腳”。
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拿一個全日制的本科文憑。
自考本科第8個年頭,許昕終於畢業。她得以入職宜昌市某行政單位下屬培訓中心並擔任主管,負責事業單位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公務員知識培訓、打印培訓合格證等。她終於捧到“鐵飯碗”。
30歲時,許昕萌生了新目標——報考復旦大學新聞學研究生,不過她只敢和向來支持她求學的母親透露。
她害怕相聚時親戚們常常脱口而出的那句話——“讀書有什麼用?”單位的領導、同事也不相信她還有改變學歷的機會。
“對於我這樣的普通人,求學是改變人生的正道。”許昕始終篤信這一點。
考研前3年,她走得並不順暢,皆因專業課不過關止步於複試。一個偶然機會,許昕結識了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熊敏瑞。熊敏瑞聽了她的故事,勸導她“方向比堅持更重要,不要一條路走到黑”。
坎坷求學多年,第一次有老師指導許昕如何學習,她意識到確實要調整目標了。她結合自身從事的行政工作,轉而備考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彼時,許昕的時間被工作塞得滿滿當當,加班通宵是常事。兩年備考,均以失敗告終。
35歲的許昕繼續調整對自身的評估。她發現很多老百姓不懂法,解決糾紛主要靠信訪,而且父母日漸年邁,需要她留在身邊。她決定報考三峽大學法學專業,將來幫老百姓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母親對她一如既往地支持。
工作上,許昕每年要打印2萬份培訓合格證明,工作量很大。由於難以集中時間備考,前兩年,她都與三峽大學失之交臂。
她和領導協商工作任務分配,建議提供電子化培訓證明,幾經周折,電子證明終於上線,她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追夢了。
考研跌倒7年卻“死磕”7年,許昕始終堅信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2019年,她考上三峽大學法學專業研究生,師從此前結識的熊敏瑞教授,當時她的成績是倒數第二名。
38歲的許昕終於跑完了8年考研路。
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許昕哭了。從當陽師範學校到三峽大學只有短短63公里,她用整整19年才“走”完。
平日裏與40名90後一起上課,大家親切地喚她“昕姐”,她也常常邀請同學到家中吃飯。
在學習上,許昕按照導師建議廣泛修習專業課外的拓展科目,成了學院的“蹭課王”。司法法務法律專業學生石夢娣記得,“基本上所有涉及法律專業的研究生課程,昕姐都會聽,並且特別喜歡坐第一排”。
學習之外,許昕積極服務同學,在院學生會換屆時成功當選副主席。從辯論賽、籃球賽、詩詞大賽到合唱團,到處活躍着她的身影。
一場逆襲悄然發生。
研一結束時,許昕交上了“學位課成績全班第二、綜合排名全班第一”的漂亮答卷。
這一年裏,她的論文《論單身女性生育自由權》獲得湖北民法學研究會暨學術研討會優秀獎,她還成為全學院唯一一名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的學生。
“沒有讀書的條件,就自己創造條件;沒有遮雨的大樹,就自己成長為一棵大樹”。多年來,許昕把最美的人生年華用在自我蜕變之路上,2020年,她榮獲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80後女研究生堅持考學19載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也感動了校園。
“她一直堅持學術上的純粹,比別人更加珍惜學習機會。”在熊敏瑞看來,許昕能成功避開年齡劣勢成為班級裏的佼佼者,關鍵是還是背後的堅持和勤奮。
許昕慶幸自己“洗盡鉛華仍保持初心”,通過多年學習變得更自信、更堅強、更理性。此前她辭掉工作全脱產學習時,很多人替她惋惜,她卻認為,只盯着眼前的安逸就不會有長進。
4年前,許昕用部分拆遷款和為數不多的積蓄為父母在城區買了套小房子,每月要從不足3000元的工資裏拿出2000元還房貸。她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用盡全身力氣去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見證了女兒的成長,繼父也開始相信文化對人真的很重要,他覺得許昕文化水平提升後,變得更加陽光了。
一路上跌跌撞撞,許昕靠着“知識改變命運”的不屈信念成功改寫了自己的命運。站在新的人生路口,不惑之年的許昕決定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習。
如今讀研過半,專業課已經學完,但她假期裏依然保持晚上11點睡覺、早上7點起牀,集中精力寫好論文。
“未來想成為一名法律工作者”,許昕計劃着,畢業以後要做身邊老百姓的“普法大使”,用專業知識幫助他人、貢獻社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