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高等教育最強市?
來源: 國民經略
名校與名城相互成就,已是各方共識。而作為高等教育的塔尖,“雙一流”高校資源的多寡,也通常被視作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2020年是首輪“雙一流”建設的收官之年,這項備受關注的計劃也將迎來調整。據教育部官網消息,2021年將啓動新一輪“雙一流”建設。
在此背景下,中國重點城市紛紛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支持當地高校進行“雙一流”建設。
一場有關高等教育資源的競爭,正在中國城市間迅速展開。(更多分析可參閲《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正在瘋狂建大學》)
-01-
穗漢鄭本專科在校生超百萬
蘇州、深圳研究生數量墊底
目前,中國城市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競爭格局究竟如何,誰是中國高等教育最強市?
搜狐城市以4大一線城市和15座新一線城市為樣本(以下簡稱重點城市),考察各地2019年高等教育發展狀況。
從普通高等學校數量而言,2019年中國重點城市中,普通高等學校數量最多的五座城市依次是北京、武漢、廣州、重慶和上海,其中,北京以93所普通高等學校數量,位列第一。
2019年中國重點城市高等教育情況分析/搜狐城市制圖
而同期普通高等學校數量最少的五座城市分別是蘇州、青島、佛山、深圳和東莞,其中,東莞市2019年僅有9所普通高等學校,數量不及北京的1/10,排名墊底。
基於高校數量的顯著差異,各地在本專科學生數以及研究生數量方面也差距懸殊。
重點城市中,2019年共有廣州、鄭州、武漢3城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學生數量邁過百萬門檻,其中廣州以超過115萬的本專科在校生規模,排名榜首。
與此同時,同為珠三角明星城市的深圳,2019年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數尚不足10萬人,在重點城市中排名最末。
廣州之後,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規模排名第二的是經濟表現不如深圳耀眼,名校資源比不上南京、武漢的鄭州。
憑藉背靠河南這一傳統人口大省的優勢,2019年鄭州以107.87萬的本專科在校生數量超過了傳統教育強市武漢。不過,從學生結構來看,由於優質高教資源的缺乏,鄭州百萬本專科學生更多是以專科學生為主。
而研究生數量與本專科學生規模的巨大反差,更能佐證鄭州在優質高教資源方面的匱乏。
就當鄭州本專科在校生規模在2019年突破百萬時,同期鄭州的在校研究生羣體還不足3.2萬人,在已公佈相關數據的17個重點城市中,僅高於蘇州和深圳,排名倒數第三。
由於國家對研究生培養單位有資質要求,一般而言,研究生數量既能體現當地人才的質量,也代表着當地高教資源的質量。
2019年,北京市在校研究生數量達36.06萬人,以絕對的數量優勢領跑全國。北京之後,上海雖以19.63萬的研究生數量排名第二,但其研究生規模僅僅約為同期北京的一半。
-02-
北京雙一流高校數量最多
深圳、東莞、佛山集體“掛零”
優質高教資源的多寡不僅體現在研究生數量上,其更直接的表現是一座城市所擁有的“雙一流”高校數量。
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其中包括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36所+B類6所)以及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搜狐城市將這137所“雙一流”高校,按照校本部所在地劃分地域歸屬,以考察中國重點城市優質高教資源情況。
結果表明,北京是全國優質高教資源最為集中的城市。2019年,北京市“雙一流”高校總數達34所。北京之後,上海和南京分別以14、12所“雙一流”高校分列第二、第三。
中國重點城市“雙一流”高校數量/搜狐城市制圖
與北京豐富的優質高教資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有1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蘇州和鄭州,以及“雙一流”高校數量集體“掛零”的深圳、東莞和佛山。
需要指出的是,此番深莞佛“雙一流”高校數量“掛零”,與以校本部所在地劃分地域歸屬的統計口徑密切相關,並不意味着這些城市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毫無作為。
以深圳為例,由於高等教育基礎薄弱,深圳曾長期被稱作“高等教育窪地”,但通過數年的“外引強援”與“快速籌建”,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等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均在深圳設有辦學機構。
但在深圳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看來,目前深圳的高等教育地位仍和深圳的城市地位不匹配,深圳市委市政府應該更大力度支持高等教育,繼續培育、重點支持本土雙一流大學,用好先行示範區的批量授權清單的政策紅利。
畢竟,在城市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優質高教資源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禮表示,對城市來説,產業要轉型升級;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一座城市的發展都建立在知識創新的基礎上,有大學才會有知識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會越來越緊密。
例如,校地合作涉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推動產業發展;一批又一批的高校畢業生,關乎人才留存;而獲得越來越多關注的“校友經濟”,則會影響引資效果。
於是,那些優質高教資源比較匱乏、經濟發展受其掣肘的城市,開始着急了。
鄭州市教育局就在不久前坦言:“鄭州市高等教育總體呈現出數量多而不優、規模大而不強的面貌,優質高校佈局嚴重不足,整體辦學實力亟需提升,人才培養層次結構亟待優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短缺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力的一大瓶頸。”
-03-
重慶力爭1-2所高校入選“雙一流”
蘇州、鄭州強調引進優質高校資源
有關各地未來“雙一流”高校建設的部署構想,可以從當地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窺探一二。
目前,除深圳尚未公佈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外,其餘18座重點城市均已公開相關內容。
據搜狐城市梳理,18座重點城市中,有12城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當地高校“雙一流” 建設,其中,重慶是唯一一座提出明確數量目標的城市。
中國重點城市2021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搜狐城市制圖
據2021年重慶市政府報告,重慶提出加大“雙一流”建設力度,實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支持在渝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加快重慶中醫藥學院建設,力爭1—2所高校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
其實,重慶目前已有兩所“雙一流”高校,分別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慶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南大學。不過,由於“雙一流”高校建設有進有出,不搞終身制,因而此番重慶將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的目標數量設定為1-2個,是慮及當地高校綜合實力後作出的審慎選擇。
畢竟扶持本土“雙一流”需要投入大量財力與精力,無法一蹴而就;於是,為推動當地高等教育發展,從外地引進強援就成了多個城市的選擇。
鄭州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繼續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並要求“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取得實質性進展”。
無獨有偶,2021年蘇州市政府報告雖沒有明確提及“雙一流”高校建設規劃,但在引進優質高校資源方面卻用心良多。
蘇州提出“促進名城名校深度融合,支持本地高校提質發展,加快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在蘇建設,推動獨立學院轉設工作,引進更多優質高校資源落户蘇州”。
可以預見的是,在名校名城共生共榮的共識下,未來中國城市在競爭優質高校資源方面,難免會有一場激烈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