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彩鉛畫、葫蘆絲、非洲鼓、短視頻製作、戲劇表演、咖啡美學……今年4月,上海市羣眾藝術館市民藝術夜校(以下簡稱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春季班開放報名不到5分鐘,46門課程1200個名額就被搶購一空,此事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近日,該夜校迎來秋季班招生。依託各區文化場館,此次秋季班設置了86門課程,覆蓋了10個區,預計招生名額2000人,雖然與春季班相比擴容近一倍,但仍然“一位難求”,人氣之高再次刷新紀錄。
作為一種利用晚上非工作時間進行再教育的教學模式,夜校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受到許多年輕人的歡迎,後來隨着高校擴招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漸在線下消失。在工作生活節奏更趨緊張、互聯網技術更為發達的今天,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緣何誕生,並且產生如此火爆的效應?其中原因折射了當今社會的發展變化。
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出現,呼應了當下中青年羣體對藝術教育的強烈需求。説到藝術教育,現在社會上大多數藝術教育培訓聚焦於兒童、青少年。除此之外,就是面向退休人羣的老年大學。中青年藝術教育卻鮮有人問津,即便有,費用也很高。針對這一“需求窪地”,2016年,上海市羣眾藝術館推出市民藝術夜校的創新舉措,將受眾定位於18歲到55歲的中青年人羣,通過公益性普及藝術教育的模式,化隱性需求為顯性需求。4年多來,參與學員3500人,服務受眾4.2萬人次,其中“80後”“90後”報名者佔90%,填補了中青年羣體藝術教育的空白。
中青年羣體大部分是上班族,有單身青年也有年輕父母,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課程,想要達到什麼目標,不研究清楚就無法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針對中青年羣體的特點,上海市民藝術夜校將“實用、上手快、能迅速看到成果”作為課程設置的重要標準。例如上完非洲鼓一期12次課程後,學員至少可以打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上完一期中式點心課,學員可以做出12道點心……縱觀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課程設置,既有底藴深厚的傳統藝術體驗班,也有緊跟時代的時尚文化課。豐富多彩的課程很好地契合了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夜校才會出現季季擴容、季季火爆的火爆效應。
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創設,是當下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案例。從補課的剛需,到享受藝術薰陶,被全新定義的夜校體現了社會發展變化以及老百姓需求的變遷,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新思路。以前,基層文化場館大多隻在白天開放,在市民藝術夜校的帶動下,文化場館實現高頻運轉,夜晚也熱鬧了起來,成為繼博物館、美術館之後的網紅文化打卡點。更多中青年有機會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心靈棲息地,得到自我提升,整座城市也因此提高了文化含量,文化氛圍更為濃厚。期待在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啓發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有更多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