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這3條國學家訓,家長要牢記

人這一生,年輕的時候煞費苦心,是為了自己能成大器;成家以後又殫精竭慮,是為了孩子能有出息。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一代更比一代強”是根植於內心的強烈願望。因此,教育孩子成才,是天下父母畢生的理想。

生活中有這樣一個規律:能考高分、找到工作的人,往往不是因為自己天賦異稟,而是因為他們背後有着優秀的家長。

也就是説,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

“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這3條國學家訓,家長要牢記

這並不是説,一定要讀名校、請名師,才能教出有出息的人才。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講: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真正優秀的人,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家庭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業——想要做好這件大事,就要牢記以下三條國學家訓,從容易忽視的地方入手,讓孩子越來越有出息。

“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這3條國學家訓,家長要牢記

順應天性,“玩”中學習

古代教育家孔子説: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一個人的做人方式、做事方法,都是在年幼的時候養成,因此才會如同天性一樣,習慣了也就成自然了。

有些家長一味地要求學習成績,就可能導致孩子在將來工作中不懂變通;若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放任自由,就有可能讓他們將來變得不求上進。

真正“會教”的父母,是懂得順應孩子“愛玩”的天性,同時讓他們在“玩”中學習。

無論是旅遊也好,買菜也罷,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

小孩的好奇心總是很重的。與其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好好學習,不如讓他們親自去看看世間的優勝劣汰。

如果能讓他們自己領悟出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僅家長省事兒,孩子也更能銘記於心。

“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這3條國學家訓,家長要牢記

常磨的刀更鋒利

《論語》記載:

孔子的學生冉求對孔子説:老師,我不是不喜歡你講授的學問,而是我能力有限,理解不了啊。

孔子回答説:真正能力有限的人,通常是走到半路才會停下來,而你是畫地為牢,不肯前進。

如今,隨着生活水平提高,有些家長是自己親自給孩子畫了一個舒適圈,讓他們在年紀尚幼的時候,就躺在這個舒適圈裏,固步自封。

週末賴牀、挑食、不運動……這些壞習慣,成年人都知道應該修正,對待小孩更應如此。

常磨的刀更鋒利,久置不用的刀會生鏽,這是基本的生活常識。

同樣的道理,讓孩子跳出舒適圈,接受生活的磨練,才是使他們越來越優秀的前提條件。

“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這3條國學家訓,家長要牢記

“逆商”或許比“懂事”更重要

現在的人們,除了講智商、情商,還講“逆商”。也就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脱困境的心態和能力。

早在北宋時期,文學家蘇軾就説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自古以來,凡是成就大事業的人,不一定有超凡脱俗的才智,但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更懂事,什麼是懂事?

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懂得逆流而上、攻克難關;將來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懂得重振旗鼓、屢敗屢戰……這不就是一種懂事嗎?

想要孩子更懂事,要先培養他們的逆商,讓他們學會如何調整負面情緒和心理狀態。

孩子若是在運動會中輸了,家長如何處理?孩子若是想分擔家務卻打碎了碗筷,家長又是什麼態度?

父母在這些方面的處理方式,都會主導一個孩子的逆商高低,影響他們未來的品格。

“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這3條國學家訓,家長要牢記

寫在最後

《漢書》有云: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

一匹馬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就不能在道路上飛奔;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就不能使家國強盛。

在孩子“成大器”的這項事業上,家長就是給他們輸送營養、培養能力的人。父母越是教得好,孩子越是能早成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2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越會教,孩子越有出息”:這3條國學家訓,家長要牢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