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趙括就是無能,劉伯温説他不如畜生,三個錯誤不可原諒
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此戰之後"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一蹶不振,直到覆滅的前夕也沒有恢復元氣。
事實上當秦國離間趙王與老將廉頗成功,使得趙括代替廉頗之時,趙國的大錯就已經鑄成了。
"長平之役,以四十萬之眾投戈甲而受死,惟其智之不如豺而已。"
明朝初年著名的劉伯温更是在《郁離子》中貶斥趙括為"畜生",認為他的能力連"斷後的豺"都不如,是實打實的迂腐之徒。
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聲音為趙括洗白:他們認為長平之戰的失敗不能完全歸結於趙括,趙括是"成王敗寇"的犧牲品。
首先,為趙括洗白的人否認了《史記》中的反間計,他們認為趙王換下廉頗的主要原因在於"廉頗一生
謹慎,他並不擅長勢均力敵的持久戰",加以佐證的是廉頗此前只參加過齊魏兩國的戰役,而沒有與秦軍有過正面交鋒。
平原君換下廉頗的原因是他對曠日持久的戰爭失去了耐心,轉而替換了趙奢之子趙括。
第二點,他們認為《史記》中關於趙奢主動出擊的記錄不詳細,沒有指明此次行動的出兵人數以及出兵地點,不足以證明趙括主力受挫與此有關。
第三點,他們認為趙括能夠固守堡壘長達46天,必定在軍中有着一定的威信,而除此之外他也必定佔領了秦軍的部分糧倉,否則僅憑趙括的部隊不可能支撐這麼久。
《史記》記載秦軍只用了兩萬餘人就圍困了趙括軍,足以證明趙括的奇襲軍規模並不大。
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被坑殺的四十萬士兵的死因,其實是秦軍忌憚與趙軍對趙括的忠誠的結果。
以上種種則是為趙括洗白的全部論據,歸納一下就是:
第一點,趙括未必不如廉頗,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白起太強,與離間不離間無關;
第二點,趙括的奇襲軍之所以失敗是趙國救援不力,而不是趙括的無能;
第三點,白起斬殺四十餘萬趙國士兵正是趙括軍事魅力的證明,而並非是趙括的錯誤。
這三點其實是一種偷換概念的產物,趙括的失敗正是因為這三點,任何的洗白都是蒼白無力的,趙括的無能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第一點,趙括未必不如廉頗,這顯然是荒謬至極。
廉頗在前線與秦軍僵持不下,正是廉頗軍事能力的體現,而秦國方面之所以花費大力氣去離間廉頗和平原君,也是忌憚廉頗的實力不敢輕舉妄動。
如若白起真的是不可戰勝的,那麼早在戰爭的初期,白起就應當大舉進攻並非相持不下。
趙括到達前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變了廉頗的軍事佈局,急於求成的他輕舉妄動,使得前線的平衡被打破,給了秦軍可乘之機。
第二點,趙括的奇襲軍之所以失敗是趙國救援不力,這顯然是在推脱責任。
一個統帥最大的作用不是上前線去衝鋒陷陣,而是在軍營中統籌全局。
趙括率領小支部隊貿然前進的做法相當不成熟,他違背了一個軍事家應有的基本素養。
同時,趙括的奇襲軍被秦軍誘敵深入是趙括自己的責任,無論是他的堅守也好還是他的反擊也好都是無事無補的,他在一開始便徹底中了秦將白起的圈套,這正是趙括無能的體現。
第三點,趙國四十萬士兵被白起坑殺不僅不是趙括軍事魅力的體現,反而是他在軍中不得人心的體現。
在主將失利之後,數十萬大軍竟然爭相倒戈投降,任由敵軍坑殺而不做反抗,這一點恐怕很難和主將的軍事魅力扯上關係吧。
趙國數十萬士兵在秦人的屠刀之下竟然如同羊羔一般,沒有絲毫的反抗,這是很難想象的事情。
可憐趙奢一輩子英雄好漢,生了一個兒子這麼無能,趙國的命運就此在趙括手裏改寫。任憑後世的人怎麼去洗白,都是無濟於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