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小窗幽記
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市場經濟的已經漸漸成熟,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經濟制度的保障讓自由市場變成了可能,股票、債券、基金等隨之在市場中開始發芽。
經濟學是研究金融現象背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的學科,而不是教人如何賺錢的學科,對於一些投資建議僅僅是個人意見而已,很多人據此進行投資結果血本無歸。
我們所處的時代問題是對於和自己利益直接掛鈎的專家盲目崇拜,與利益無關的則不聞不問。而有些危及到個人利益的專家即便曾經再高高在上,之後也會被貶得一文不值。如曾經被喻為中國良心經濟學家的郎鹹平,在為騙局站台後最終跌落神壇被眾人唾罵。
曾幾何時這位跌落神壇的經濟學家也是一個天才少年。1974-1978年郎鹹平就讀於台灣東海大學經濟系,之後在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繼續深造,於1980年獲得台灣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而這些對於他而言還僅僅是輝煌的開始。
在畢業服過兵役並且獲得母親的支持與信任之後,郎鹹平赴美攻讀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系。兩年之後順利通過答辯獲得金融學碩士學位。兩年取得碩士學位對於此時的少年來説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後面的經歷更加讓人驚歎。
獲得碩士學位後郎鹹平並沒有選擇停止學習的道路,僅僅用時半年又完成博士論文的寫作,之後又摘取了沃頓商學院博士的名號。對於一般人而言博士答辯至少需要三年,且失敗率高達三分之二,半年完成這些的郎鹹平無疑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
博士順利畢業之後,郎鹹平執教美國多家商學院,如沃頓商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世界名校。並且還擔任世界銀行公司治理顧問。初入名利場
多次輾轉後選擇擔任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助理教授,這所商學院的金融專業在全美排名第三。在四年之後獲得了副教授的頭銜加上終身職稱,此刻的郎鹹平的道路似乎已經被規劃好,繼續留美任教,出任教授,繼續學術研究。可是郎鹹平沒有選擇這條路。
郎鹹平回國之後在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講座教授,憑藉過硬的文憑和執教經歷想在國內大學做學術可謂是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也許是在大學任教的收益比起出現在公共視野裏帶來的收益不值一提,也許是醉心於名利,2004年他開始在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頻道主持財經評論節目《財經郎評》。
之後陸續主持了《郎鹹平説》、《解碼財商》等節目,由於獨特的視角以及站在普通百姓的視角分析當前國內經濟形勢並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受到了觀看者一致的好評,在輿論場被喻為"中國良心經濟學家"。
在做節目的同時郎鹹平還出版了18本經濟學通俗讀物,憑藉在電視媒體獲得的強大影響力這些書本本暢銷。2011年的作家富豪榜郎鹹平以485萬元的年度版税排名第九,一個經濟學家寫的書就能超越一干作家,可見其受眾的龐大。
郎鹹平的火是特定年代的催生物,中國經濟在2008年順利度過經濟危機後開始飛速發展,當時的環境並沒有互聯網,普通民眾想要了解經濟學這個高大的概念當然不可能去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只能是依託於電視那小小的一方屏幕經過"專家"的分析之後去了解。
郎鹹平頻繁在電視節目露面之後享受到了做研究時沒有的鮮花與掌聲,在這些虛名之間他迷失了,或者他本來就是為了錢才去研究經濟學。
如果依舊是在電視上露面評論經濟,寫書傳遞價值郎鹹平本能安安穩穩地賺錢賺到手軟,滿足他的初衷,可是2015年發生了一件事,一件足以毀掉郎鹹平之前積累的全部名聲的惡性事件。終成"騙子專家"
2011年一個名為"泛亞"的龐氏騙局悄悄在市場中生長起來。同年"泛亞"在交易所上市正式開始交易。在2015年被曝光前,"泛亞"在四年的時間一共騙取了22萬名投資者將近400億元人民幣。
四年的時間這個騙局一直肆意生長着,正在眾人以為形式大好的時候卻被落實確認為騙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之前為其"站台"宣傳的郎鹹平名聲掃地。
有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博士學位的郎鹹平不應該看不出這是一個典型的"旁氏騙局",但是依舊選擇為其站台。其中能想到的合理的解釋是"泛亞"給予的酬勞足夠豐厚。
這件事情之後郎鹹平公開露面總會有接連的謾罵、指責,曾經將郎鹹平奉若神明的羣眾終於認清了他。名聲大噪緊接着名聲掃地的意見領袖往往被罵的是最慘的,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曾經越是相信,現在就越是感覺被欺騙討伐便更是激烈。
郎鹹平的"中國良心經濟學家"這個稱呼終於不再有人以正面評價的方式提起,再談都是諷刺,終於這個大肆斂財的騙子被打倒在地。一個郎鹹平倒下了,剩下的"郎鹹平們"呢?
學者的職責即是專心學術,追求利益固然沒錯,只為利益而忘掉良心不是一個合格的學者,甚至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時代的旋律即是追名逐利,這樣的背景無法改變,個人的想法也不易動搖,想要免於被騙還是需要多讀書,而不是盲目聽信一些"意見領袖"的看法。
大眾,一定要警惕媒介上面被廣為流傳及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觀點,任何時候都保持理性,秉持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世界。
互聯網的興起讓沽名釣譽之輩越來越多,而且在互聯網之中傳播的成本趨近於零,其中信息自然是泥沙俱下,徜徉在這樣的信息環境沒有善於分辨的思維自然會捧出一些"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