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之下找到出路?成吉思汗為何先西征,然後再滅金朝與宋朝
成吉思汗崛起於蒙古草原後,開始大舉南下,想一舉滅掉金朝。但在滅金的過程中,成吉思汗卻突然停下進攻金朝的步伐,只留下木華黎與金朝打,他則帶領蒙古大軍向西開始征伐。
關於成吉思汗先不滅金,進而滅宋,而是轉身向西征伐,據史料記載是因成吉思汗聽信了占卜之説,而停止向南轉而向西。其實這是一種迷信的説法。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孫西征是有原因的。
蒙古西征都不是有意而為,而都是南犯時所進行的西征,令人不解。比如蒙古第一西征時間是1219看至1224年,這期間蒙古還與其宗主國金朝進行大戰,並且也與西夏有交鋒。
雖然此時金朝已經衰弱,但金朝國力還在,同為北方遊牧部落,金軍的戰鬥力有所弱化,但與蒙軍作戰,雙方勝負都有,但讓蒙古很頭疼。
後來成吉思汗派去花剌子模的使者和商隊,被花剌子模殺死。成吉思汗此後再派使者去花剌子模,依舊被花剌子模殺死。成吉思汗大怒,這才決定西征。由此可以看來第一次西征全因花剌子模的挑釁所引起,並沒有計劃性。
蒙古第二次西征時,此時成吉思汗已經去世,是由他的兒子窩闊台發起的。蒙古已經滅亡西夏和金朝,還沒有進攻南宋。
窩闊台當汗後,他在中原和中亞已經鞏固了統治,但是烏拉爾河以西的欽察、斡羅斯等地還沒有完全平定。如果不征服這些地區,也會威脅到第一次西征的結果,而此時的歐洲,斡羅斯和波蘭、匈牙利都些小公國,而且各自為政,沒有一個統一的霸主,而德、意、奧等國正忙於十字軍東征,當時歐洲形勢對蒙古西征很有利。可見第二次西征,蒙古的眼光並沒有向南,依舊向西。
蒙古第三次西征發生於1252年一1260年,此時蒙哥是大汗,他派其弟旭烈兀率10萬大軍征伐波斯,此後西征很順利,蒙古大軍進入阿拉伯地區,並打到了敍利亞。而第三次西征只是旭烈兀完成的。如果蒙哥不死,或許旭烈兀能創造奇蹟。
從蒙古三次西征來看,都沒有任何的長遠計劃,第一次因氣,第二次就是為征服,第三次實際上兩線作戰,蒙古已經開始伐宋,分出部分兵力征服阿拉伯地區,三次西征並任何章法。
從歷史上看,蒙古崛起後的實力,主要靠掠奪,即使蒙古西征也靠的是掠奪。但南方的金朝與宋朝都是富庶國家,為何蒙古放着很近的金宋,而費力去遠征呢?
一是傳統所致
蒙古是草原崛起的部落,在蒙古心中,只要有草原和牧場,便是他們生存最佳去處。而蒙古崛起後往東往南都是金朝,他們草原習慣與農耕文明,顯然不對路。因此對金與西夏,蒙古只是最初的掠奪,並沒有打算佔領而發展。南宋對蒙古來説更遠了。
但蒙古人向則與他們的生活習慣相似,既有草原與牧場,而且生活環境與之相近。成吉思汗崛起時,那些背叛他的人也選擇向西逃走。
而且西方也是蒙古的“後花園”,此地不穩,蒙古就容易受損。因此,蒙古與金朝作戰時,得知花剌子模挑釁,再加上舊仇,因此成吉思汗當機立斷,率軍西征。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不拖泥帶水,既然南面一時打不下,莫不如西征鞏固勢力,擴大地盤。
二是戰法受限
蒙古崛起的秘訣其實就是蒙古騎兵,以其強悍的衝擊力,可以在草原甚至荒漠中橫衝之撞,但蒙古騎兵與金、西夏和宋朝作戰時,騎兵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面對高大而堅固的城牆,以及中原防禦戰術,讓蒙古大軍很難發揮作用。
成吉思汗崛起的秘密還在於“以戰養戰”,在草原,兼併一個部族,得到人馬及糧食。但在中原作戰時,面對是攻防戰術,四面無人,蒙古的“以戰養戰”就很無奈,人越打越少,後勤消耗增加,只得撤軍。因此,這是蒙古大軍無法一時滅掉金與西夏的原因。
單憑西夏就讓蒙古很難受,蒙古在滅西夏的過程中,沒想到西夏的戰力如此強悍。即使蒙古攻下城池,西夏人也與蒙古人拼命。還有西夏獨特的戰術,如果西夏再繼續抵抗下去,蒙古軍還會遭到更大的損失。
蒙古帝國面對中原三個王朝,以他們目前的實力看,無法一時完成,莫不如先西后南。逐步完成。
三是找準秘訣
前文我們説了,蒙古的崛起得益於掠奪,而且通過大量的掠奪,蒙古帝國有了財富積累,雖然很簡單很血腥,但來得快。蒙古在西征中,發現了一條致富之路,這條路是花剌子模給成吉思汗的。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時,發現了一條財路,這就是古絲綢之路。而這條路也是西部與中原的財路。蒙古基本上沿着這條路進行西征。打下一個國家,下一個依然在絲綢之路上。因此蒙古不斷西征,正是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不斷向西拓展的。
蒙古掌控了絲綢之路,也就掌握了財路,斷了中原財路。致使金朝與西夏更加衰弱。而當蒙古不斷積累財富時,金夏宋卻在衰弱,而且三個王朝之間的矛盾不斷,這就給蒙古各個擊破的機會。
此後蒙古西征後,集中精力南下攻宋後,蒙軍無論是戰爭經驗上還是實力上,都更勝一籌。不過滅宋的時間很長,南宋如果再強大些,或許蒙古不會實現這個願望。但歷史沒有如果。
蒙古三次西征,而後滅西夏滅金滅宋,雖然用了很長時間,但蒙古實現了願望。無論是成吉思汗,還其孫子忽必烈,蒙古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掠奪財富。當忽必烈建立元朝有意漢化時,蒙古依然還保留着向外拓展的勢頭。
元朝征伐日本,雖然失敗了。但忽必烈的目標也很簡單,就是佔領島國,打通海上之路。但很遺憾,忽必烈沒有實現,其後代也固守陸地,沒敢海戰。
在蒙古征伐中,有利益地方,做出最大犧牲也要得到,沒有利益的地區,蒙古不會選擇。有人還對蒙古西征時為何不徵印度?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印度那時只是一個蠻荒地區,並不是一個國家,而且也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國家,蒙古何必去印度這種蠻荒地方?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參考資料:《元史》、《宋史》、《歐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