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中的勵志青年:忠於所愛 篤定前行
2020年是見證鉅變的年份。站在考學、就業等人生關口的年輕人在應對變化、做出選擇之際,常常捫心自問:當下如何勵志?是否還要勵志?
留守女孩鍾芳蓉的答案是“忠於所愛”。她以高考676分的高分被北大錄取,在選擇專業時沒盯着所謂的“熱門”,而是選擇了“冷門”的考古系,原因是單純的“從小就喜歡”,併成為了考古界的“團寵”。
正在海選階段的2020中國平安“勵志計劃”中,全球“勵志青年”的答案是用智慧和創新為理想的世界奮鬥。他們共同探討金融、科技如何助力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希望通過科技為健康加碼,用大數據解決世界難題。
今年的議題之一是人工智能助力慢性疾病防控,一羣自稱“醫學僧”的團隊希望通過在身體內植入精細的人工智能產品,實現全方位、全天候的檢測。他們設想通過社區網絡實時監控,可以幫助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且極易誘發併發症的高風險人員,在發生危險時得到及時救助。
另一議題是利用數字貨幣構建負責任的經濟社會,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紙幣的年輕人擔憂數字貨幣的安全體系。一支由天津財經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學生組成的團隊希望推進數字貨幣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利用大數據提供經濟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增強防偽功能及個人信用保證,防止藏於暗處的偷税、漏税、腐敗、洗錢等非法交易的發生。
李劍閣是評委會主席,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等。他一直被譽為“學者型管理者”,從業資歷深厚,並3次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學獎,見證了中國金融業發展之路。
李劍閣現為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他很欣賞年輕人的奇思妙想,“新時代的勵志精神是:任何成功都是靠奮鬥而不是靠運氣,追求和興趣是奮鬥的動力”。
在他看來,勵志的“志向”遵循內心的追求更為重要。有一對父母曾希望他給孩子講講職業道路,勸説孩子學“高大上”商學院金融專業,可孩子偏偏對筆墨紙硯感興趣,想去故宮研究傳統文化。聽孩子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後,他反而勸説家長,“尊重孩子的興趣,這不僅能做出成績,而且很充實很快樂”。
另一位評委萬碧玉博士是智慧城市標準的制定者,他不僅是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同時是國際標準組織ISO/TC268/SC1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計量分技術委員會副主席,國際電工委員會智慧城市系統評價組IEC SEG1工作組負責人,一直從事空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等研究工作。
萬碧玉曾經是“小鎮青年”,通過優異的成績考出小鎮,後來去日本留學,學成之後回國投身國家建設大潮。他回憶,那一代年輕人是被“推着走”,只有學習一條道路可以改變命運,現在的年輕人瞭解世界的渠道更多,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萬碧玉眼裏的“勵志”是為自己所處的組織負責,小到工作小組,大到國家,他反對部分年輕人“只是為了自己的快樂”所做的決定。
城市的快速發展,也產生諸如交通擁堵、房價過高、空氣不好等等問題,萬碧玉眼中“智慧城市”的模樣是大家可以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有依靠的社會保障、有未來的發展機遇,希望年輕人“為自己想要的世界奮鬥”,創造一個公平友好的城市環境。
平安“勵志計劃”專注於深度挖掘和培養新時代的青年學子,為他們提供一個學術研究的年輕舞台,進一步引領高校文化朝着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請“大咖”給年輕人提一些職業建議時,“大咖”們更尊重年輕人的判斷和選擇,一是因為“過來人”的經驗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二是他們相信年輕人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過去常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在都不止三千六百行。對於一些新興行業,我的瞭解不一定比年輕人更多,我不願去拿我過去的經驗去建議年輕人,只鼓勵他們年輕時要闖,要勇於去試錯。”李劍閣説。
陳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0月1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