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羅馬帝國的“液體火焰”,失傳千年的“鎮國神器”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經典

文|青樓大茶壺

導讀:“火藥”作為改變軍事史的重要發明,主宰了近現代以後的戰場。但在火藥被髮明之前,地處歐亞交界處的東羅馬帝國擁有一種威力與恐怖不亞於火藥的武器。許多人認為是這件早已失傳的終極武器保護了東羅馬帝國生存千年,為君士坦丁堡抵擋了兩位數的攻擊。這款武器,拜占庭人稱之為“海洋之火”、“液體火焰”,但它流傳最廣的名稱,則是阿拉伯人對它的稱呼——“希臘火”。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678年,君士坦丁堡處在生死存亡關頭。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國海軍在“哈里發”穆阿維葉的指揮下連續五年攻擊君士坦丁堡,這座偉大的帝國首都遭受了嚴重的海上封鎖。焦頭爛額之際,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徵得了一條良策,即“希臘火”的配方和使用方法。

屢次挽救帝國的“鎮國神器”

6月25日,阿拉伯艦隊向君士坦丁堡發動總攻。東羅馬海軍出動小船,將所搭載的虹吸管指向敵軍戰艦,隨機噴射出兇猛的火焰。毫無準備的阿拉伯海軍艦船紛紛起火。阿拉伯艦隊總指揮法達拉斯命令艦隊撤離,但已有大約三分之二的船隻被焚燬。為了躲避拜占庭海軍的反圍攻,穆阿維葉命令剩餘的阿拉伯船隻向南撤退。但拜占庭海軍乘勝進攻,在追進敵軍後再次動用希臘火,使阿拉伯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拜占庭海軍用“希臘火”痛擊阿拉伯艦隊

阿拉伯帝國在遭到最慘痛的失敗後只得要求和談,同年,雙方訂立30年和約,“哈里發”穆阿維葉表示降服,向拜占庭帝國稱臣進貢。這一標誌性的軍事勝利在東歐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帝國北方的斯拉夫人各部落首領也前往君士坦丁堡表示臣服。

678年夏季取得的勝利得到了後世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阿拉伯軍事擴張勢頭正處於強勁時遭到的最嚴重的挫折和阻遏,阿拉伯人征服歐洲的計劃因此破產。


圖為“哈里發”穆阿維葉進攻君士坦丁堡

當然,在帝國千年的漫長曆史中,“希臘火”在此後無數次地在危急時刻拯救了帝國,以其極大的殺傷性和恐怖色彩震懾了來犯敵軍。

公元717年夏季,阿拉伯人兵分兩路,再次攻打君士坦丁堡。阿拉伯軍隊在嘗試了陸上進攻未果之後,再次決定採取海上封鎖的戰術,把君士坦丁堡變為一座死城。9月1日,阿拉伯人的一支艦隊企圖封鎖金角灣,皇帝利奧三世立即命令艦隊出戰,使用希臘火燒燬了二十艘阿拉伯戰艦,並將其餘的軍艦悉數俘獲,一舉打破封鎖。


阿拉伯人試圖佔領君士坦丁堡

次年春天,利奧三世在得到了準確情報之後,派出艦隊,使用希臘火摧毀了阿拉伯艦隊。在這次圍城戰中,阿拉伯帝國軍隊一共出動了多達2560艘船隻,最終卻只剩5艘戰艦平安回到敍利亞海岸和亞歷山大港。

“希臘火”失傳

據一些史料記載,“希臘火”是由佳利尼科斯發明的,他是一個在敍利亞行省從事建築的化學愛好者。敍利亞失陷後,他逃往君士坦丁堡。“希臘火“作為東羅馬帝國的“終極護國武器”與軍事機密,受到了皇家的空前重視。所有“希臘火都由負責軍械和武器生產的官員在君士坦丁堡的大皇宮內組織秘密研發和生產。其配方與製法甚至不能以書面文字記載。”


關於“希臘火”的有關記載

之於“希臘火”的具體配方已經隨着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最終陷落失傳,學界猜測“希臘火”成分可能有大量易燃物,是以石油為主體、混合了易燃樹脂和硫磺等物質的黏稠油脂,易燃但爆炸性較差,因此便於攜帶和運輸。其獨特之處便是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燒,而且容易附着與物體表面,由此其點然後不易被撲滅。 “希臘火”製作技藝與原料的極端保密,以及失傳,更是給這款中世紀的“鎮國神器”塗抹上了濃重的神秘色彩。


十字軍東征

希臘火對後世影響

儘管隨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歐洲從中世紀走向近代,更加強力的火藥取代了失傳的“希臘火”成為戰爭的主角。但在技術匱乏的中世紀,“希臘火”擁有着火藥時代難以想象的恐怖威懾力。就像13世紀的法國貴族儒安維爾在他對十字軍東征的回憶中記載的那樣:“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