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政權,為何沒能成為第二個南宋?
清兵入關之後,明王朝殘餘勢力很是很強大的,“反清復明”的活動也始終沒有平息。當時,“反清復明”最有力的旗幟莫過於崇禎的親子。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永王、定王都被李自成部裹挾,這樣就有了營救活動,我們只要從顧炎武先生的名文《復庵記》裏就可以看到其中信息。顧炎武、傅青主等幾十年努力都在山陝一帶,原因就在這裏。
一、先天不足的弘光政權
崇禎十七年,崇禎帝殉國。同年,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於五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弘光政權。朱由崧在位僅八個月。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兵臨江南,南京城門大開,朱由崧逃亡蕪湖,後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清軍處死。時年四十歲,弘光政權覆亡。佔據留都南京的弘光政權為什麼沒有能成為南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認為,弘光王朝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政權,不可能有大作為。
首先,當時崇禎親子太子和永定二王生死未明,朱由崧雖説也是明神宗裔孫,畢竟只是藩王福王朱常洵的兒子,名不正言不順。更何況後來又出了“假太子案”,當時人甚至懷疑就是福王政權謀殺了真太子而“奪嫡”,弘光政權政治上不佔優勢。
其次,福王朱常洵庶長子朱由崧素無賢名,只是因為其父朱常洵死得慘,博得同情。事實證明,朱由崧確實不賢能。而擁立者馬士英、阮大鋮聲名狼藉,是出名的士林敗類。馬士英有貪墨名,阮大鋮更是名列魏忠賢“逆案”的著名人物。弘光帝完全是依仗馬士英的軍事實力上台。以他們為首的執政集團搞不起“統一戰線”是可想而知的。後來就發生了復社發起的驅逐阮大鋮的重啓《留都防亂公揭》這樣的事件。
再次,內部傾軋不休。因為福王朱常洵牽涉到著名的宮廷疑案,諸大臣慮福王立,或追怨“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潞王立,則無後患。陰主之者,廢籍禮部侍郎錢謙益,力持其議者兵部侍郎呂大器,而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皆然之。前山東按察使僉事雷縯祚、禮部員外郎周鑣往來遊説。後來阮大鋮等以“順案”反擊“逆案”,殺了雷縯祚、周鑣,這直接引發了左良玉“清君側”的舉動,造成了弘光政權的崩潰。
弘光政權,沒有趙構的號召力,也沒有趙構集團的同仇敵愾,所以不可能成為第二個南宋。
二、史可法獨木難支
弘光政權,最具號召力的人物莫過於史可法。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號道鄰, 開封府祥符縣人(今開封市雙龍巷)。東林黨著名領袖左光斗的學生,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為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的弘光政權的柱石,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濠邊的梅花嶺。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諡之為“忠靖”。清乾隆帝追諡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對明王朝的忠誠和對抗清事業的堅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內部鬥爭中往往追求息事寧人。在擁立福王還是潞王的爭議中,史可法迴避矛盾,捨近求遠,推薦了遠在桂林的桂王。在馬士英、阮大鋮與姜日廣兩派鬧得不可開交時,他放棄了朝中的鬥爭,孤身去江北督師,直至戰死在揚州。史可法戰死,弘光朝失去了最後的人望,遂不可為。
史可法壯烈殉國,並沒有喚醒明王朝那些無恥的士大夫。這些人在北京城破之際,已經準備事新朝了,只是人家沒有誠意接納他們。清軍入關,他們早就打算着在清廷獲得一官半職。所以在清軍渡江時,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清軍佔領南京。清軍攻克南京後,多鐸命降將劉良佐帶清兵追擊弘光帝。五月二十二日,總兵田雄、馬得功、丘鉞、張傑、黃名、陳獻策衝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將其獻給清軍。
弘光朝的士大夫之無恥,竟至於此。東林黨大名士錢謙益與閹黨大名士阮大鋮一樣率先開城降清,殊途同歸。倒是跋扈的勳臣劉孔昭戰死了。只留下復社的顧炎武、黃宗羲、吳應萁們還在為“反清復明”四出奔走,給漢民族士林留下一段正氣。
作者讀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全祖望的《梅花嶺記》,想象先賢史可法的風采,如在眼前。我每到揚州,必訪梅花嶺;即使來去匆匆,也要在梅花嶺門前走過。一道不寬的城濠,一堆不大的土堆,這就是史公忠魂歸處。那一年初春,梅花嶺一場春雪,瓦楞盡白,似是淨化了天地。我不信文少保“悟大光明法蟬蜕”這類説法,但是這一段正氣當長留天地間。
三、淮上四鎮尾大不掉
弘光朝,其上游是事實上割據一方的左良玉,作為上游屏障,江北是淮上四鎮,成為抵禦清軍南下的防線。
所謂“淮上四鎮”,又稱“江北四鎮”,是指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這四鎮軍隊。
高傑,字英吾,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鄉,一説是李自成妻弟。他原先是李自成手下悍將,生得高大威猛,綽號翻山鷂。李自成有一小妾邢氏兼掌軍資,邢氏貌美多智,很快便與高傑勾搭成奸,高傑覺得事情敗露,於是投降官軍,與李自成作戰時十分拼死,一直是李自成的勁敵,李自成對其恨之入骨。潼關大戰時,高傑無恥地逃走。一隻虎李過親率鐵騎追殺。高傑慌不擇路,率部由保德州渡河入晉。
過了沒多久李自成誓師大舉進攻北京,進入山西,高傑當時隸山西巡撫蔡懋德,可是高傑打定了主意保存實力,不肯拼命,又率部擅自逃走,後來又隸督師大學士李建泰,可是闖軍進逼之際高傑再一次逃跑。高軍經河南懷慶府一直逃到山東,潰逃的路上都是大肆淫掠,殺人如麻。到淮上後兵力不減反增,有勁旅三萬,騾馬九千,高傑抵達淮上時被時任淮揚巡撫的路振飛阻擋,但高傑悍然派李成棟部大舉進攻清江浦,不過路振飛守備森嚴,李成棟被擊退。
沒過多久,高傑勾結鳳陽總督馬士英,馬士英對高傑這種手握重兵的武將是極力拉攏。高傑從鳳陽府南下,到揚州後,高傑部瘋狂的剽掠姦淫甚至驚動了南京的弘光帝,期間高傑還動兵攻打過揚州城。高傑的部將有李本深、高進庫、李成棟等人,都是名將。四鎮中以高傑部下兵馬最多,手下有十三總兵,該部號稱四十萬人,實際兵力也有十餘萬人。
1645年(弘光元年),高傑在睢州被許定國誘殺。南明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高傑末節被史可法感化,鋭意抗清,可惜就在這個時候,被許定國殺害了,也許註定高傑做不了好人。
黃得功,字虎山,綽號黃闖子,開原衞人,黃得功身材短小,勇武絕倫。他出身京師勇衞營,崇禎年間長期在南直隸江北、河南一帶同張獻忠、革左五營等部作戰,升至廬州總兵。一同出征的禁旅名將孫應元、周遇吉、張一龍等人先後戰死,而黃得功卻是有驚無險,甚至幾次差點生擒張獻忠。該部越戰越強,甲申之變前夕隨鳳陽總督馬士英平定永城劉超叛亂,論功封靖南伯,黃得功已有勁旅數萬。
雖然黃得功在江北四鎮的兵馬不是最多,但該部戰力十分強悍。在與江北四鎮兵力最多的高傑部的摩擦中佔據了上風。左良玉反叛之後,前往會剿的兵馬以黃得功部為主力,很快便將號稱八十萬的左兵打得潰不成軍,狼狽而逃。清軍南下時黃得功部有七八萬人。
清軍南下後,朱由菘逃入蕪湖黃得功營中,清兵分兵來襲,得功率軍在荻港與清兵大戰。此時劉良佐在岸上大呼招降,黃得功怒斥他,突然一箭射射穿喉嚨,於是抽出刀自殺。四鎮中,黃得功部戰鬥力最強,也對朝廷最為忠誠。後世對黃得功的評價也最高。
劉澤清,字鶴洲,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升至山東總兵。流賊迫近北京時,崇禎皇帝命劉澤清率部火速入衞京師,他謊稱墜馬受傷,按兵不動。流賊權將軍郭升(一名郭陞,系明柳溝參將)率三千賊兵進攻山東。劉澤清聞訊大懼,遂大掠臨清,之後率幾萬兵馬向逃往南直隸。
劉澤清在四鎮中的兵力僅次於高傑,他出身山東鎮,幾乎與高傑一同來到淮上,被鳳陽巡撫路振飛部阻擋,劉澤清部走馬士英的門路繞至鳳陽才得以南下。弘光初立,劉澤清佔據了富庶的淮安,大肆擴兵,又將淮安一些義兵收入麾下,到清軍南下時所部已有十萬人。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南下,劉澤清投降,其後清廷討厭他反覆無常,將其絞死。
劉良佐,字明輔,北直隸人,因常騎一匹雜色馬,人稱花馬劉。崇禎年間統兵在宿松、廬州、六安一帶同流賊作戰,升任總兵官。甲申之變時他帶的軍隊駐在河南正陽,後應鳳陽總督馬士英之邀率部進入南直隸,沿途淫劫,臨淮民聞其將至,嚴兵固守。劉良佐怒,攻之,不下。劉良佐鎮守壽州、鳳陽,帳下兵馬號稱十萬,但估計有五六萬人。
清順治二年(1645),豫親王多鐸率軍下江南,劉良佐以兵十萬降,隨清軍進攻丹陽、金壇、江陰。良佐曾勸降黃得功,得功中箭驟逝,以功隸漢軍鑲黃旗。順治五年(1648)封二等子爵,隨徵南大將軍譚泰剿金聲桓、王得仁於江西,平之,授散秩大臣。順治十八年(166)正月,授江南江安提督,加總管銜。後調任直隸,去總管銜,改左都督。康熙五年(1666),因病休致。六年,卒;賜祭葬如例。
在清軍南下後,四鎮總兵力合計至少在四十萬以上。投降清軍的四鎮其實都不是全軍而降,例如黃得功遭降將張天祿偷襲殉國後,黃部的一些將領心灰意冷隱居起來。再例如號稱八十萬的左兵隨留後左夢庚投降後,左鎮將領馬進忠、王允成等人氣憤之下率部出走。
淮上四鎮,除高傑外都出身崇禎創設的京營,都是靠着投靠馬士英擁立福王而封侯,他們是馬士英的武力後盾。但是都跋扈,即使史稱最忠誠的黃得功也敢撕碎詔書,抗命不遵。淮上四鎮已經尾大不掉了。如果史可法尚在,或許還能節制四鎮,但是史可法已經戰死了。
四、其他勢力分散了力量
其實弘光朝能影響的地域是很狹小的,上游不能指揮左良玉,江北無法有效節制四鎮,充其量只能影響江南、江西一帶。何況在浙江、福建還有自稱監國的魯王政權和隆武政權,他們互不承認。弘光朝廷的權威性不僅不如趙構的南宋政權,甚至還不如司馬睿的東晉政權。
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東晉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的曾孫,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睿襲封琅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
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永嘉七年(313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建興五年(317年)稱晉王,建元建武,太興元年(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永昌元年(323年),司馬睿去世,時年四十七歲,葬於建平陵,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同樣是皇室旁支,但是司馬睿畢竟已經是被承認的“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的重臣,更是得到了江南士族支持,特別是北方第一流豪門王姓的支持,其中王導、王敦的作用難以估量,所以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歌謠。
而弘光帝素無賢名,也無所建樹;馬士英更不是具有號召力的王導,淮上四鎮也不是王敦。因此,司馬睿站住腳了,開創了歷時103年的東晉王朝,穩定了半壁江山。而朱由崧僅僅八個月就覆滅了。
至於與趙構,更不能比。趙構是宋徽宗的親生兒子,而且是唯一成功逃出的親子,此前也有過統兵的經歷,所以趙構當時是眾望所歸,這才有“泥馬渡康王”這樣的民間傳説,儼然是公認的真命天子。所以趙構能夠劃江而治,是理所當然的。弘光帝不可同日而語。
弘光朝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早早夭折在情理之中。
後永曆帝為其上廟號安宗,諡號“奉天遵道寬和靜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簡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