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從朱元璋建立西吳政權到明鄭台灣被清軍攻佔,明朝前後延續了319年的時間。而“南明”,也是明朝的一部分,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流亡政權的總稱。
都知道,歷朝歷代,國家在戰略策略上的一個不當,可能就是滿盤皆輸。北宋、南宋,可以説是“交友不慎”,讓自個陷入到了一個萬劫不復的局面。先不談他們一脈相承的錯誤,本是想聯手消滅勁敵,結果,卻為自己招來了厄運。
接下來,我們就來説一説南明朝的事情。
北京城被攻陷,崇禎皇帝以身殉國,消息傳至南京後,在慌亂之中,福王朱由崧稱帝了。只是,李自成在北京的不良行徑,讓原本歡迎他的民眾,開始走向了對立面。這時,吳三桂投降了,多爾袞的部隊入關。在山海關一戰中,李自成大敗,人數傷亡15萬之多,之後,便撤回到了山西一帶。
此消息傳到了南京之後,大家的反應居然是“高興”,甚至,還派出了使臣去北京表示“祝賀”,這一舉動,讓後人非常難以理解。明朝和後金的戰爭,又不是一次兩次了,明軍都是重兵把守,如果,後金對明朝的疆域沒有企圖,他們又怎會屢屢犯境呢?而他們,要得到的地盤又怎麼會只侷限於黃河以北呢?
所以,這樣的局面,讓後金也非常高興,以至於,南明這邊一開價碼,對方便照單全收。因為,對於多爾袞而言,首要的敵人不是南明,而是李自成。於是,他讓軍隊兵分兩路,對李自成的最後一個根據地——陝西,發起進攻。河南和山東雖然已被李自成拿下,但是,並不在其實際的控制中。
但是,這麼有利的局勢,居然讓南明政權給放棄了。
這些人居然選擇了“看戲”,而不是派兵給自己佔個有利的位置,這樣的話,在軍事戰略上還會更加主動些。既然南明想守住黃河以南的區域那麼,,這兩個區域則是相當不錯的據點,尤其是山東。第一步的主動權沒有抓住,這也導致後來的步步被動。
李自成在陝西敗給多爾袞部隊之後不久,便斃命於地方勢力。他的農民軍迅速瓦解,部分投降了多爾袞,部分投降了南明。而此時,南明還“做着夢”,幻想着只要李自成被消滅了,這個天下至少還有一半是自己的。可是,哪有這等美事。
難不成,他們希望南宋那樣的事情再度出現嗎?
可惜,滿人不是金人。不久之後,多爾袞迅速揮師南下,南明政權反應過來,已是大勢已去了。江淮四鎮投降,揚州淪陷,南京城破,短暫的南明弘光政權,就此結束。
有人總結:正是這一步棋的走錯,才導致了後來幾個政權的“回天乏術”。
先説隆武政權,隆武皇帝倒是提出了“要聯合農民軍的殘部”,只是,他很快戰死在了汀州。後來,又出現了魯王政權和紹武政權,最後,是桂王朱由榔,也是最後的一任南明政權——永曆政權。而他,也是走了“聯合農民軍餘部”的策略,讓其政權維持了16年。
然而,這期間,他手下可用之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有一個李定國,雖然,多次擊敗清軍,但是,卻被同僚妒忌。另外,內部還出現了許多叛將,使得朱由榔不得不逃往緬甸,之後,落於吳三桂之手,被殘忍殺害了。自此,南明真正結束。所以,從戰略上看,的確南明政權未能搶得第一步先機。
但是,即使拿下了山東、河南,他們能守住嗎?
就從後來的兩軍對陣來看,也就是李定國可以抗衡,還有誰可以拿出手。而且,有人從“重文輕武”的角度去分析,內部鬥爭厲害,導致局勢不利。後面的確也證明了,在關鍵的時刻,總有小人來搗亂。還説,這和取消了宰相制度有關,從而,加劇了王朝的內部鬥爭。
其實,從朱棣藩王制度的“改革”來看,便註定了這些“藩王”成不了皇帝。
不能議政、不能領兵的“王”,怎能會是真正的王呢?他們只不過空有朱家的血脈罷了,而等到敵軍真正壓境時,他們的反應卻和普通人一樣,更多的是恐懼。在優渥的條件下,並沒有教會他們如何化解困境,所以,也就不具備掌控全局的能力。
這就是為什麼當多爾袞和李自成混戰時,他們寧願選擇“觀看”,再根據形勢定奪下一步計劃。而且,身邊的那些朝臣們,更是被後人痛罵,尤其是東林黨人,在南京破城時,他們之中投降了很多。其實,他們和北京城陷投降的那幫人沒啥區別,命要緊主人可以隨時換。
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着天下的輿論。但筆者卻認為:東林黨人“缺乏治國才能”,“黨同伐異”,他們的失敗是“咎由自取”,對於明朝的滅亡“晚明的黨人們”都負有“歷史的罪責”。以至於,在東林黨中自上而下,都瀰漫着“實用”的思想,南明想利用多爾袞剿滅李自成,沒曾想自己也成了失敗者。
戰略,只能一時防禦、擊潰敵人,而真正捍衞疆域的惟有實力。那時的明朝,又何來這實力?看似南明政權“前赴後繼”,但是,卻真正可以説是無效的掙扎。開國老祖朱元璋倒是想讓他的子孫好好守着這江山,但是,他的後人卻在兩番折騰之後還真是達到了效果,這些王們還真的沒有了奪取政權的實力... ...
參考資料:
【《南明史》、《明季北略》、《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