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學前班打出的口號,這也影響了家長的決定。被學習剝奪童年樂趣的我們,一開始都想着要讓孩子享受“蒙氏教育”,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但是當身邊的孩子一個個上了學前班,和孩子同班的小虎已經會背三十首古詩、小龍已經學乘法口訣的時候,家長們坐不住了。
小樂媽媽是學前班潮流中少數堅持下來的人之一,“學習是場馬拉松,不是100米短跑,我覺得上不上學前班對以後十幾年的學習生涯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有人問她,不上學前班,那會不會自己在家裏教孩子學習?
小樂媽媽表示,自己不會教孩子內容,只會教她學習方式。小樂在幼兒園就是玩,在家也沒有教他拼音、算數這些,學習完全是從一年級開始。但是小樂的學習成績和效率在班裏都名列前茅,和小樂媽媽溝通過後,我由衷的對她豎起大拇指。
小樂媽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小樂上了小學之後,每天在家最少主動學習三個小時。這讓家裏面有“小猴崽子”的家長們疑惑了,小樂媽媽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小樂媽媽在家準備了一個小課堂,小樂在學校是學生,在家變成了小老師。每天負責教媽媽“新課”,遇到不懂的地方,兩人一起討論,偶爾爸爸也會參與進來,三個人共同學習。
這種學習氛圍下,小樂想不主動學習都難。小樂為了讓媽媽“聽懂”學習內容,在學校聽課無比認真,還會用一個小本子“備課”,小樂媽媽有時候比較“聰明”,小樂一不小心就被媽媽超過了,有時候小樂比較“聰明”,小樂媽媽只能乖乖認輸。兩人就在這樣的你追我趕中學習。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小樂和媽媽大約一起看了六百本書,知識儲備量大大超過同齡人。
這讓其他家長犯難了,小樂媽媽的成功那是幾年如一日的耐心陪伴和時間教導出來的,自己忙着工作,哪有這麼多時間陪孩子“上課”呢?其實,就像小樂媽媽説的那樣,關鍵不在於學習內容,而是學習方式。讓孩子提前上學前班預習拼音、算數,都不如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強迫孩子學習,不如讓孩子享受學習。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要想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要讓他了解到不只是他一個人在學習,給孩子製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習氛圍,平時可以讓孩子閲讀一些經典名著,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同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適當的時候給予物質或者精神獎勵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學習不等於全部,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動的孩子可能就是下一個姚明,喜歡沉思的孩子可能會是當代的愛迪生。不只是學習是場馬拉松,人生也是一場馬拉松,不只有學習是成功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