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盲目給孩子報班了,葉聖陶:好學生有三點優勢,和智商無關
家長們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腦子聰明,成績優秀,能成為老師和親家人眼中的好學生,學校老師誇,回家長輩誇。
但是真實的情況往往背道而馳。明明週末補習班也報了,暑假興趣班也學了,卻依舊是成績平平。反而那些明明上課不怎麼認真,下課也沒多麼努力的學生,一考試卻總是名列前茅。
這些學霸們的“制勝法寶”到底是什麼?關鍵就在於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是我們國家著名的學者,教育家,他曾將一生的事業都奉獻在了教育當中,在他眼中並沒有好學生差學生之分,從教育的本質而言,他認為好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一個人走入社會以後,會把學校學到的知識都忘了,最後剩下的最有用的就是習慣。而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曾是葉聖陶先生説過的話。
但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部分的學生所不具備的,一位長期在一線工作的班主任曾講過,在他的教學生涯中,大部分差學生的表現幾乎都是一樣的。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一翻開書就犯困,提不起任何學習興趣;沒有時間觀念和學習規劃,作業不知從何下手。
反觀那些好學生,上課懂得利用課堂時間,下課懂得利用休息時間,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些行為習慣充分暴露出了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差距就在於學習習慣。
這三個學習習慣比補課更重要,家長要謹記
一、良好的專注力是基礎。
很多差學生之所以學不進去,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培養良好的專注力。
家長們普遍反應,自家的孩子一上課就走神,一寫作業就拖拉,這是專注力不集中“惹的禍”。
當然學習分心,專注力差並不能全怪孩子,專注力培養是要追溯到孩子的童年時期,追溯到家長培養身上的。
1-3歲孩子的專注力為7分鐘,4-6歲孩子的專注力為10分鐘,7-9歲孩子的專注力為12分鐘。
這些調查普遍低於醫學上對兒童專注力為15分鐘的建議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本該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時期,家長卻選擇了“破壞”。家長們眼中重要的事,比如吃飯、洗漱,永遠要比孩子專注玩玩具、專心畫畫兒有用,根本不會考慮到孩子有沒有玩完,有沒有畫完。
常常被打斷的專注力會持續到上學以後,不用家長打斷,孩子就會“培養”出自動打斷的習慣。
二、自律自覺是關鍵
學習要自律這件事誰都明白,但是做起來可太難了。
不少家長應該都深有體會,一到放學寫作業,孩子嘆氣,家長生氣,一翻開作業本就神思不屬,左摸摸又看看,而家長們為了防止孩子們心猿意馬,通常會採取監督的手段來督促孩子學習。但是這樣只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
自律的孩子學習有規劃,複習有計劃。上課時他們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堂上,利用課堂短短的40分鐘時間消化知識,熟記知識點,下課時又會將課上的學習內容總結、歸納。
這樣自律的好學生,學習成績怎麼會差?
所以決定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並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三、閲讀興趣很有用
培養閲讀習慣也是能夠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方法。
小時候學得課本里就常看到高爾基説的一句話,書籍是通往智慧的天梯。
喜愛讀書的孩子更喜歡動腦思考問題,學習能力也比較強。遇事沉着冷靜,能夠自我約束,知識面也更廣。
所以父母們要讓孩子喜歡看書,會看書,挑選一些孩子感興趣,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書。讓孩子從小就養成閲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