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衝上熱搜!24歲她博士畢業,即將走上講台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經典

本文轉自【新聞晨報】;

16歲入學清華大學

24歲博士畢業

將去往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擔任準聘副教授

7月17日

清華大學分享了

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安琪兒的經歷

引發關注

九年前,16歲的安琪兒 入選“領軍計劃”,進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就讀。

本科期間,安琪兒並未像其他人一樣,立即在挑戰杯等科研培養計劃或賽事中大展拳腳,反而選擇“潛水”於電子系各個方向老師的課題組、實驗室裏 。“通信、圖像、人工智能、電路……本科時,我去旁聽了系裏所有專業方向代表老師的課題組組會。”

經過深入思考,安琪兒發現了一個尚未取得完全技術突破的藍海領域 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越發自動化、智能化的今天,要將自動駕駛變得更完備、要把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其背後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問題的解決——視覺感知。

安琪兒和研究團隊希望通過多個機器人或多移動平台實現多機協作,使得視覺感知實現“1+1>2”的效果。

她把博士研究生的五年看作一場馬拉松,終點線是實現“多機協同視覺感知”——安琪兒讀博期間的所有研究課題都圍繞着其展開。

“由於多機協同視覺感知屬於交叉領域,基礎理論相對匱乏 我需要不斷閲讀各個學科的專業文獻、技術博客,逐步搭建起理論框架。”安琪兒還記得在研究室內定位問題時,自己只花了一個星就“刷”完了視覺SLAM領域(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同時定位與建圖)的“大部頭”教材。

博士五年來,安琪兒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及會議發表共11篇論文,其中SCI期刊文章6篇、EI會議文章5篇。

此外,安琪兒還榮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清華大學校級獎學金等多項榮譽。

臨近畢業季,高中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的安琪兒,最終選擇加入西北工業大學,任航天學院準聘副教授。

對於從電子信息到航空航天的專業跨界,安琪兒期待着學科交叉的無限可能,也對跨學科的挑戰和困難做好了準備。

“我們國家正處在航天事業智能化轉型的關口,想要補齊短板、實現趕超,對智能感知領域一定會產生很強的剛需。到航天學院任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將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合適的應用場景發揚光大。”

“高校教授年輕化”引熱議

事實上,近些年青年學者不斷髮力,“90後”甚至“95後”活躍在學術舞台。

2022年,“95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博士生張志維,一畢業即留校任教並被聘為特聘副教授 5年碩博連讀期間,他以第一作者共發表了10餘篇SCI論文。

2021年,西北大學 化工學院2021屆博士畢業生趙浩安留校任教 當時的他手握20餘篇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斬獲5項國家發明專利。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0篇的SCI論文中,包括了2篇一區top、5篇二區。

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 侯濤剛,一畢業就被北京交通大學聘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副教授 直博的三年間,他發表了第一作者論文7篇,所設計的智能機器人共斬獲11項專利,並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覽。

2020年6月博士畢業的李晟曼 發表了10餘篇高水平SCI論文,一畢業就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21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羣表示,“我們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 根據學科特點,確定青年教師的評價考核週期,鼓勵大膽創新,持續研究。”

對於高校教授年輕化這一現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彭真明曾在科學網博客撰文表示,教授年輕化是高校順應時代的必然趨勢。他認為,給年輕人一個快速成長的平台和機會,也是高等學校發展的必然之路 至於年輕人,早早晉升教授,在過早的光環下能否把握機遇和促成良性發展,那就看個人了。

來源 | 中國青年報、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