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學霸們的“差生”危機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今年下半年,中南大學發佈《關於 2017 級及以後研究生的學制與學習年限的説明》,明確博士研究生學制為 4 年。俗話説:“沒有延畢的碩士,沒有不延畢的博士。”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編制的《2020 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近幾年研博實際畢業生數低於預計畢業生數。其中,博士生延畢率到 2019 年已高達 64%,近六成博士難以按期畢業。
學如不及的博士,也會面臨延畢危機在我國,踏上博士征途有三種主流形式:統考招生、申請考核制以及轉博,而比起准入門檻,順利畢業似乎才是那道難關。據統計,只有不到一半的在讀博士能按預期順利畢業,延期一年到兩年左右畢業幾乎是常態,讀博六七年還未畢業者也不在少數,甚至廈門大學、哈工大、江南大學等大學都曾因延畢博士生的住宿問題引起過爭議。延畢率高居不下有多種原因,但國內相當數量的高校選擇從“學制”入手進行改革。根據青塔數據,42 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有 30 所已將博士學制延長至 4 年。縱觀各大高校的相關改革舉措,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延長學制以及縮短最長有效修業年限。
對於不關注這個問題的人來説,可能會產生新的疑惑:博士不是“延畢”嗎,為什麼還要繼續延長學制?縮短最長修業年限能夠降低延畢率又是什麼道理?這可能要從我國現行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度説起。
六成延畢博士,他們到底在“肝”什麼一位博士生,要經過多少努力才能畢業?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例,愛知學者用户竇鴻業整理了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畢業發表學術成果的要求,我們摘取了其中一部分,從中可以窺見幾乎所有高校都要求博士畢業生在畢業前要發表 2 篇及以上 c 刊(核心)。
資料整理來源網絡,若內容有誤歡迎評論區指正
但是,想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並不容易。版面有限但競爭者眾,有發表文章需求的不光是在校博士,還有廣大需要靠學術成果評職稱的在職人羣。此外,知名學術期刊對文章質量要求的確非常嚴格,根據知乎網友小蒙編輯的分享,很多期刊要求文章有省級以上課題或基金項目;能夠接受長達兩年的發表期;引用率要控制在 10% 甚至 5% 以內……也正是由於發表學術期刊的質量與數量直接與畢業掛鈎,在這個過程中也滋生了“學術灰產”,部分期刊通過收取版面費獲利。另外,文章的採用與否,受一定的主觀因素影響,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也曾公開呼籲“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和審稿人”,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
即使科研成果和“小論文”達到畢業要求,還要過畢業論文這重關卡,每個環節都不容易。論文選題開題、送審都要得到導師首肯,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意味着之前的工作幾乎都要推倒重來。即使順利送審之後,盲審專家也擁有一票否決權。
那麼,在努力達到規定的學術成果要求後,博士研究生們就一定能如期畢業嗎?答案是未必如此。除了論文為先的學術評價機制,還不得不關注導師為“圓心”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度。在博士生錄取上,導師基本擁有“一票決定權”,而在讀博期間和畢業大事上,導師更是舉足輕重。一位在讀工科博士向我們透露,在他提交了開題報告後,導師直接告訴他“不行,等下一年”,至於哪裏有問題導師不再多説,他本人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最後沒能開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博士日常要為“老闆”打工——做課題、做項目,課題組成員多則獲得項目的可能性也大。碩士延畢會影響導師招生以及職稱評定,但博導並沒有這方面的擔憂。部分博導如果看中學生的科研潛質,可能會出於私心希望學生能夠多留一點時間,多做出一些研究成果;又或者導師希望重點培養學生,打造“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但如果與學生意見相悖,二者的關係不免會有些“微妙”。
延長學制、縮短最長有效修業年限,能否根治“頑疾”?根據 2021 年 8 月教育部發布的《2020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20 年在讀博士生 46.65 萬人,卻只有不足半數的幸運兒能按照預期時間戴上博士帽。雖然延畢與個人能力也有關係,但其他因素也客觀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延長學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專注科研並作出學術成果。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屢屢延畢的博士生來説,沉沒成本已經太高了,選擇撤退到底算是“及時止損”還是“半途而廢”,沒人説得清,多數人會因為不甘心選擇苦苦堅持。但是對於缺乏科研能力的人來説,繼續熬下去結果可能是虛耗自己,所以縮短最長有效修業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幫學生做出了選擇,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導師原因而延長畢業的現象。
但是,這樣做似乎又會造成新的問題。安妮·厄爾諾在提到她開雜貨店的母親時,説道:“我深知她對我的愛,以及我們之間的不平等;她從早到晚給我烹製土豆和牛奶,好讓我可以坐在階梯教室裏聽老師講柏拉圖。”可能這也是延畢博士們真實的心理寫照。博士期間的收入來源有限,基本的有補助金、獎學金和導師發放的工資津貼,但是博士也需要養家餬口,理工科博士也許還能通過項目補貼,但人文社科博士課題經費非常有限,許多課題經費甚至只有幾萬塊。四年學制之後,學生較三年學制的確可以再多領一年補助津貼,但這也意味着博士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時間又被拉長了一年,經濟上和心理上都是不小的壓力。可能會有人提出:“有能力者,提前畢業不就行了嗎?”但提前畢業一定能得到導師的支持嗎?若導師與學生意見相左,問題就會變得更加複雜。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再延長一年,博士畢業已到而立之年,而 35 歲即是職場的一條“分割線”,例如許多企事業單位招聘以及公務員報考都有明確的年齡限制,所以即使有學歷加成,不知不覺間還是會錯過許多機會。從小就是“別人家孩子”的在讀博士們,看着同齡人買車買房、結婚生子,很難不感受到“同輩壓力”。事實上,如果拋開“延畢”這個話題,延長學制、縮短最長有效修業年限可能主要還是考慮到科學研究以及博士生培養的規律和需要,一個相對更長的學制更有可能保證博士生培養的質量,而超出多少年仍未能畢業的學生,應該被認定為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從事相應的研究工作,從而轉換軌道。
結語在博士延畢的問題上,延長學制、縮短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無疑可以緩解問題,但這並不是關鍵。部分博士生本來就不太適合做科研,這是一個起點上的自我認知問題,也與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判斷失準有關,但畢業有質量要求,在這方面,教育行政部門對博士點的管控很嚴,大家也很難“放水”,因此延期畢業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這樣來看,要想順利畢業,導師、學生個人的科研素質、現行的學術評價機制,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參考資料:
1. 愛知學者,2019年,發幾篇文章博士才能畢業?看看這60所高校的要求
2. 青塔,2021年,博士4年制!超30所高校延長學制!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吉蘭蘭。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