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今年考研錄取率或不到兩成#登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道,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74萬人,錄取率不超過20%,報考人數逐漸增加,錄取率反而降低,考研白熱化愈演愈烈。
有關專家表示,考研的白熱化本質還是優質社會資源的稀缺、高校培育人才的數量和就業市場的需求並不匹配等綜合原因導致。未來需要推動產業升級、擴大資源總量,年輕人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要盲目追求學歷。
報考人數再創新高
隨着國家線的公佈和各個高校複試安排通知的發佈,今年的“考研大戰”即將走到最後一關。
和往年一樣,報名人數、報錄比、調劑名額等信息依然是考生關注的焦點。據研招網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全國報考人數為474萬人,歷史創新高。然而錄取人數的數量並未跟上報考人數的增加,能夠“上岸”的終究是少數,雖然官方數據還並未揭曉,但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考研的錄取率可能會低於兩成。
回溯過往的五年,雖然報考人數不斷增長,但錄取率卻均高於今年預計的20%。在2017年,錄取率達到了35.9%,隨後的兩年有所降低。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錄取率重新回彈至32.7%,但並未維持很久,2021年和2022年錄取率依舊持續降低。
“相較於以往,今年考生的成績有所降低,而國家線是基於歷史標準進行劃定的,這就導致達到複試分數線的考生數量減少,因而錄取率會降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績的降低和去年的疫情有一定的關係,一些考生的複習節奏可能受到了影響,或者在考試階段身心狀態欠佳。”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產業經濟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高等教育結構分析,20%左右的錄取率是合理的。20%左右的畢業生繼續深造,可以兼顧社會就業崗位的補足和國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今年的錄取率依舊處於合理區間。
還有一組數據也值得關注,雖然今年的報考人數很高,但增長率卻是近年來最低的,僅為3.72%。對此,張成剛認為,474萬的報考人數實際上已經達到上限,因為已經接近應屆本科生畢業的規模,再持續上漲的空間基本不大了。
就業季變身“趕考季”
“考研對我來説是一個跳板,可以重新選擇專業進行學習,這是我考研的動力。”河北工業大學材料工程專業大四的學生冷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次她選報的專業是小學教育。和冷琳不同的是,畢業於河北北方學院臨牀醫學專業的郭童今年已經是第三次奮戰考研,對於醫學生來説,要想以後有個好工作,考研是必經之路。
出發點或許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是考研大軍中的一份子,都過着圖書館、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為了爭取到“上岸”資格,他們夜以繼日地學習着。不知道從何時起,就業季成搖身一變成為了“趕考季”,不考研的羣體似乎成為了“另類”。
張志剛表示,高質量就業崗位減少是導致考研熱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中國正處於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過程中,崗位的增長速度和人才的增長速度並不匹配,因而會導致競爭的加劇。此外,互聯網、房地產、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發展受限,也是導致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崗位減少不可忽視的因素。
在杭州餘杭教育科學院研究所陶華坤看來,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考承擔的社會篩查職能逐漸轉移到了考研上,為了獲得更加優質的社會資源,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考生選擇加入其中,增加競爭的籌碼。
“部分單位招工唯學歷論,提拔、漲薪都和學歷掛鈎,因此引發社會廣泛的學歷崇拜也是導致考研白熱化的原因之一。”宋向清坦言。
學歷並不等同於能力
考研的“卷”不僅僅體現在逐年上漲的考研人數上,也體現在調劑名額的競爭上。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有不少本科“211”“985”畢業的學生為了拿到研究生文憑,會在第一志願落榜的情況下選擇調劑到一些不如其本科的院校,山東科技大學的王敬便是其中之一。她坦言,現在找工作還不如本科時好找。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張成剛表示,大部分畢業生做決策是為了自己將來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但也有人會把學歷和收益這兩件事相混淆,誤以為僅僅一個研究生學歷就可以帶來更高的收益,而忽視了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如學校的因素和專業的因素,因而導致了決策的盲目性。
“對於一些研究生院校不如本科院校的這部分學生來説,企業方會對應聘者進行一定的考量,在本科學校不錯的情況下為何讀研的時候沒有考到一個更好的學校去,是考試沒發揮好還是其他原因,就可能會向勞動力市場傳遞錯誤的信號。”張成剛進一步分析稱。
宋向清指出,學歷並不等同於能力,知識不等於能力,研究生畢業只是知識多了,但能力並沒有得到社會化歷練,由於學校和社會是兩個不同的系統,研究生畢業也需要一個社會適應期的問題,需要將知識和實踐結合,不斷歷練。
大學生應該怎樣樹立自己的就業觀?張成剛認為,需要根據不同的專業和職業規劃進行判斷,對於一些比較看重實踐類的學科而言,可以優先選擇就業,積累經驗,對於一些醫學和理工科需要更系統的知識學習的專業來説,考研還是不錯的選擇。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張晗 圖片來源: 北京商報 趙博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