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對大明有再造之恩,讓大明的歷史多延續了200年,卻下場悽慘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明朝是個神奇的朝代,有被抓的皇帝,有喜歡逛青樓的皇帝,有喜歡做木工的皇帝,還有喜歡煉丹的皇帝。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朝代,卻產生了很多的讓人敬佩不已的臣子,他們在國家危難之時,力挽狂瀾。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背景介紹

在明朝的歷史上,有一件事情讓大明王朝的歷史發生了鉅變,不僅國力直線下降,連軍隊的戰鬥力也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威嚴不再不説,整個大明也從威服亞洲的強國,變得被敵人吊着打。而這件事情就是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變,甚至被瓦剌軍來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前。


當時的情況是,明英宗朱祁鎮對自己過於自信,加上王振的攛掇,他不顧大臣的反對,親自帶兵親征瓦剌。結果呢,雖然他不僅帶着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而且是裝備優秀的大軍,配備着神機營,還有大炮,火器等當時領先的設備。但是,問題是他們是遠征,距離後方太遠,加上朱祁鎮是突然間的御駕親征,所以,一切並未完全的準備就緒。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因為,瓦剌離大明的腹地過遠,加上準備不夠充分,參考蜀漢時期的大將都知道提前。一年的時間準備軍備物資,而土木堡之變則完全和兵法相違背。不方便運輸物資,加上皇帝親征,最高統帥從駐守邊疆的大將,變成了朱祁鎮自己。而他又是個耳根子很軟的人,被王振攛掇着親征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此一來,大明的軍隊完全沒了勝算。後來皇帝被捕,大明的軍隊全軍覆沒,隨行大臣全部被處死,瓦剌軍,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原本整個大明就被因皇帝被捕,陷入了消極的狀態中,更重要的是,朱祁鎮親征時,已經把大明的主力、精鋭部隊帶出去了,留守在北京的軍隊並非主力不説,人數也不行。更恐怖的是,當時已經有大臣提出遷都南京避禍,來為大明保存實力。


于謙力挽狂瀾

就是在這個時候,于謙橫空出世。當時因為朱祁鎮出征前,曾囑託朱祁鈺監國,當時的于謙雖然官職不低,但是,卻並非受到重視的臣子。但是,在一片遷都的聲音中,是于謙出來義正言辭的説:此時遷都,所有人都是大明王朝的不肖子孫,提出遷都的人應該立刻斬首示眾,以安民心,因為宋朝惡例在前。


然後,在否定了遷都的説法後,他提出了應該主戰,不僅僅是挽救大明的江山,更重要的是要挽回大明的尊嚴,而明朝的人,因為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氣節方面根本不需要懷疑。于謙此話一出,立即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外國官員的支持。緊接着,監國的朱祁鈺也表示此法可行,然後眾臣就將防守北京的計劃定下來了。


于謙也因此被提升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在他的帶領下,北京軍民一心,堅持答應了北京保衞戰,使得瓦剌不遠而來,原本打算以朱祁鎮為交換條件的想法也落了空。加上,他們雖然兵臨城下,但是和大明遠征瓦剌一樣,同樣面臨着軍資運輸不易的局面,加上大明的軍民們,因為皇帝被捕,而產生的巨大凝聚力,以及大明臣子和太后,一致重新擁立了朱祁鈺為帝。所以,大明打贏了北京保衞戰。


主持擊殺王振殘餘力量

但是于謙並非僅僅功止於此。在北京保衞戰爆發之前,雖然他提出主戰,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羣臣激憤之時,要求懲罰王振的黨羽,以告慰被捕的朱祁鎮時,朱祁鈺當時尚未繼位,也知道王振是他哥的心腹,一時難以抉擇。是于謙,拉住他的衣袖,讓他早下決斷,以平復臣工的怒氣。也是他在王振黨羽被眾臣羣毆致死時,提出羣臣激憤,但殺的卻是罪人,不需懲處,雙管齊下,安撫了朱祁鈺,也維護了百官的利益,更讓奸賊付出了代價。


擁立新君繼位

另外,于謙還有擁立新君,安穩朝綱之功。當時朱祁鎮被捕,雖然已經立有太子,但是大明當時正值多難之秋,如果少主繼位,很可能會招致敵人的覬覦。於是,大臣們提出讓朱祁鈺繼位的想法。原本,朱晨已經和太后談好了條件,朱祁鈺只需要繼位就好了,但是,朱祁鈺不願意登基。此時是于謙聲説:"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朱祁鈺才勉強同意。


朱祁鈺繼位後,于謙還説服他將朱祁鎮接回來,更重要的是,在朱祁鈺為帝的十幾年裏,于謙一直兢兢業業,認真為大明的朝廷出力。並且,他從不貪污,即便是後來朱祁鎮復位,下令將他家查抄,也是一貧如洗,沒有不該出現的錢財。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所以,于謙的案情是天下皆知的冤枉,但是為了立威,于謙還是被朱祁鎮給殺了。


因為于謙雖然賢能,但是卻在朱祁鈺的手下幹了多年。還深受重用,復位的朱祁鎮即便是因他還朝,甚至明知他賢德,還是要殺他,警示其他人。因為于謙這樣的賢臣都可以殺,何況其他人?同時,朱祁鎮此舉也的確效果斐然,無人敢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