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為何一定要除掉毛文龍?“十二罪狀”僅是一個藉口罷了
1576年,毛文龍出生於錢塘。誕生於行伍世家的毛文龍受到父輩的耳濡目染,自幼精習兵法騎射。
後來,毛文龍的舅父沈光祚調任兵部主事,毛文龍得以被引薦到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同年九月,毛文龍參加武舉考試,以第六名的成績官拜安山百户,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歷任瀋陽千總、守備、遊擊等職。
1621年,四十五歲的毛文龍奉命前往遼東沿海地區“招致遺民,恢復疆土”。出發時,毛文龍的手下僅有二百名官兵。毛文龍部乘坐四艘海船,一路上招募流寇,安撫難民,相繼收復了長山島、鹿島等十幾座島嶼。毛文龍登陸朝鮮後,又一舉攻陷了鎮江城,一戰成名。
當毛文龍戰勝的消息傳回朝廷後,皇帝大喜過望,當即提拔毛文龍為廣寧都司,兼副總兵。另一方面,努爾哈赤派出皇太極發兵鎮江,對毛文龍部進行彈壓。由於,毛文龍孤軍深入,沒有強援,不得不撤退到皮島與之周旋。
隨後,毛文龍以皮島作為戰略根據地,不斷招撫難民,發展壯大。在毛文龍的經營下,皮島被開發為東江鎮,毛文龍亦升為總兵。
為了增強遼東沿海戰線的牽制力,毛文龍請奏朝廷申請三十萬兩軍費及三萬兵員。面對毛文龍的奏請,兵部一致認為“文龍滅奴則不足,牽制則有餘”,僅撥給毛文龍五萬兩軍費及三千兵馬。值此之際,朝廷仍把防禦的重心放在寧遠及山海關一線,沒有將重點放在沿海上。
鎮守東江的這段時間,毛文龍不斷對沿海地區的後金佔區發動奇襲,取得數次小規模勝利,每次都能給後金造成一定傷亡。從客觀上來説,雖然毛文龍的騷擾並未讓後金損失慘重,卻吸引了後金的一部分注意力,説是開闢第二戰場亦不為過。
靠着這些戰果,毛文龍的官職越來越高,官拜左都尉,領尚方寶劍及將軍印。然而,自古以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孤懸海外的毛文龍部遠離政治中樞,難免會出現日漸驕縱的情況。況且,毛文龍本身也有輕浮自滿的毛病。
沒過多久,毛文龍便將自己當成了東江的土皇帝,收了許多義子義孫,結黨營私。即便是朝鮮方面,亦對毛文龍部的飛揚跋扈有所不滿,稱其“時稱海外天子,部下諸兇,肆害尤甚”。除此之外,毛文龍的奏章中存在大量水分,一年中向朝廷索要軍餉一百二十萬兩,其中,絕大多數進了毛文龍的腰包。
最讓其他朝臣看不慣的,是毛文龍違背海禁,“廣招商賈,販易禁物,鬻參販布為業”。縱使此舉的目的是為了籌措軍餉,但這已經公然違背了大明立國的基本原則。掌握了毛文龍進行走私貿易的證據後,文武百官對毛文龍進行猛烈的彈壓。袁崇煥擔任遼東巡撫期間,就曾在奏章中參了毛文龍一本,請求朝廷派人調查毛文龍部賬簿。
也是在此期間,毛文龍與袁崇煥因利益而交惡。
1629年,袁崇煥打着犒軍的幌子率兵前往皮島,並當眾宣讀了毛文龍的十二大罪狀:
“爾有十二斬罪,知之乎?
祖制,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
人臣之罪莫大欺君,爾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
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爾奏有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語,大逆不道,三當斬。
每歲餉銀數十萬,不以給兵,月止散米三鬥有半,侵盜軍糧,四當斬。
擅開馬市於皮島,私通外番,五當斬。
部將數千人悉冒己姓,副將以下濫給札付千,走卒、輿夫盡金緋,六當斬。
自寧遠還,剽掠商船,自為盜賊,七當斬。
強取民間子女,不知紀極,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當斬。
驅難民遠竊人蔘,不從則餓死,島上白骨如莽,九當斬。
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十當斬。
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
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
將毛文龍定罪後,袁崇煥當即將毛文龍誅殺。根據學者考證,毛文龍坐鎮海外,其行為的確有不當之處,這是不容辯駁的事實。然而,在袁崇煥羅列的“十二罪狀”中,亦存在不少水分。如:冒領軍餉、殺降請功、軍紀敗壞這種現象在當時的軍隊裏屢見不鮮,僅以此來判毛文龍死罪着實有些牽強。
袁崇煥之所以誅殺毛文龍,“十二罪狀”僅是一個藉口罷了。
撥開這些迷霧我們所能看到的,便是貫穿晚明的黨爭之亂。自天啓年間開始,朝廷內部的各政治集團便開始相互陰謀倒算,發動政治鬥爭。黨爭出現的時候,毛文龍羽翼未豐,為了謀求自保,他不得不投入魏忠賢門下,與閹黨勾結在一起。雖然,毛文龍並未直接參與到閹黨對東林黨的迫害中,但毛文龍的選擇已將他捲入政治漩渦。
崇禎上台之後,飽受彈壓的東林黨終於翻身,閹黨遭到毀滅性打擊。不過,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雖被剷除,但崔呈秀門下的温體仁卻成了漏網之魚。崇禎格外信任温體仁,並將其視作親信,所以並未在清剿閹黨時對其趕盡殺絕。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温體仁對東林黨骨幹錢謙益進行攻擊,通過扳倒錢謙益成為內閣大學士。
後來,温體仁又排擠了文震孟等幾位東林要人,與東林黨徹底決裂。在此期間,毛文龍與温體仁關係匪淺,多次向其進獻禮物。因此,東林黨人無不將毛文龍視作政敵。
既然是東林黨與毛文龍之間的矛盾,又與袁崇煥有何相干呢?
從陣營上來看,袁崇煥並不是東林黨骨幹,但他卻與東林黨人關係莫逆。袁崇煥曾拜入東林黨韓爌門下,而袁崇煥的恩公侯恂、孫承宗亦是閹黨的死敵。因此,雖然袁崇煥本人並非東林黨骨幹,但他卻與東林黨同屬一個陣營。
1628年袁崇煥返京述職,並奉命第二次督師遼東。在此期間,東林黨魁錢龍錫曾與袁崇煥探討過毛文龍的問題,這次交談讓袁崇煥下定了誅殺毛文龍的決心。
在毛文龍遭到誅殺後,皇太極南下京城。温體仁等閹黨在此事件上大做文章,給袁崇煥扣上了“專戮大帥”的帽子,迫害了名將袁崇煥。與此同時,參與設計毛文龍的內閣大學士錢龍錫受到牽連,被流放離京。
温體仁在毛文龍之死上做足了文章,順利地打擊了東林黨。不論是毛文龍還是袁崇煥,都只是黨爭中的犧牲品罷了。作為後來人的我們,無法評價此事件中各當事人孰是孰非。畢竟,毛文龍駐紮在皮島,對後金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而他驕縱跋扈亦是事實。
許多學者稱若袁崇煥未殺毛文龍,毛文龍部將在第二戰場發揮重要作用。對此,筆者不敢苟同,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後金,但他的力量屬實有限,僅憑此一支軍隊收復遼東實乃無稽之談。
身為一名武將,毛文龍不該將自己置身於政治漩渦中。
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次的前車之鑑,如抗倭名將戚繼光與首輔張居正關係密切,在張居正垮台後戚繼光受到牽連,晚景淒涼。武夫被捲入政治鬥爭中,往往鮮有善終。只是這一真理毛文龍未能窺見,所以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同樣的,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一事,雖然有失偏頗,但亦是性格使然。袁崇煥不擅長與武夫打交道,所以眼裏揉不得沙子的他決計不會放過毛文龍。此外,在袁崇煥的戰略構想中,收復遼東的重心仍在第一戰場上,遼東沿海地區的戰略意義很小。為了防止毛文龍部尾大不掉,袁崇煥對其展開清算亦屬果斷之舉。
誅殺毛文龍所引發的後果對於袁崇煥而言,實乃無心之失,這一點是任何當事人都無法窺見的。毛文龍的死就像是蝴蝶振翅一般,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先是袁崇煥本人落人話柄遭到迫害,隨後毛文龍的舊部紛紛歸降後金。我們無法將釀成惡果的責任歸咎於袁崇煥,只能説這一切都是黨爭的錯。況且在整個事件中,崇禎的態度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雖然,皇帝有心將國家導入正軌,但晚明已弊病重重,積重難返。朱由檢的性格使他往往操之過急,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綜上所述,毛文龍的死因是相當複雜的。若一定要找出罪魁禍首,每個在政治漩渦中推波助瀾的政客都要負一定責任。以當時晚明的處境來看,外有異族虎視眈眈,內有義軍揭竿而起,正統王朝的頂樑柱們卻在內鬥中消耗為數不多的有生力量,這種局面任誰來秉政皆無力迴天。只要黨爭存在,大明的覆亡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參考資料:
【《明史講義》、《明季北略》、《李朝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