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君到昏君,昏君到亡國之君,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阿斗真不容易

《三國演義》當中,若論誰是最引人注目的亡國之君,阿斗當然是當仁不讓了。一方面他的名言“此間樂,不思蜀”幾乎讓他貽笑千古,另一方面作為《三國演義》作者認可的“正統”蜀國的滅亡,傾注了作者更多的心思,加上電視劇《三國演義》對蜀國的獨特渲染,導致大家都記住了那個昏庸無能的“阿斗”。

不過若要論歷史上真正的三國,其中的亡國之君的經歷,阿斗絕對算不上最曲折的。三國當中,最曲折的亡國之君,應屬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

從明君到昏君,昏君到亡國之君,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阿斗真不容易


由於在三國當中吳國屬於那個最低調的國家,一方面他不像劉備的蜀國那樣天天喊着光復漢室那樣有理想,另一方面他又沒有曹魏那樣強大的實力背景,所以在三國的歷史舞台上面,你幾乎無法看到幾次吳國獨自站在舞台中央唱主角的時候,也正因為如此,吳國的亡國也顯得那麼默默無聞而無人關注,甚至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吳國是三國當中最後一個滅亡的。

然而實際上吳國在他的亡國之君孫皓手裏的那一段時間,幾乎成了當時的歷史主角,甚至曾經一度北伐,即使是吞併了蜀國的司馬氏也不敢正面觸其鋒芒。但是最後卻落得一個亡國之君的下場,在司馬炎手下悽悽慘慘作詩道:

“昔與汝為鄰,

今與汝為臣。

上汝一杯酒,

令汝壽萬春!”

從明君到昏君,昏君到亡國之君,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阿斗真不容易


孫皓的身世本身就很曲折,他本來是孫權太子的兒子,也算是“太孫”了,然而由於他爹惹得孫權不高興,最終這個太子被廢,而立了孫皓的叔叔孫休為太子,孫休後面做了吳國的皇帝。

作為廢太子的兒子,孫皓小時候是在擔驚受怕當中度過的,生在帝王家,父子尚且可能自相殘殺,何況是他那已經做了皇帝的叔叔呢?所以小時候的孫皓特別低調,為了消磨時間,也為了給自己增加勇氣,孫皓這個時候看了很多書,讓他在文化知識上大大提升。

孫休做了皇帝,對他的侄兒還算不錯,給他封了個侯。過了幾年,不到30歲的孫休去世,這時候孫休也是有兒子的,但是當時的東吳大臣考慮到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如果立孫休那些個幾歲十幾歲的兒子做皇帝,肯定不能適應當時複雜的時代格局,所以大家都建議立一個年長的國君。

朱太后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們都想到了當時頗有賢能之名的孫皓,他們説孫皓愛好學習,又遵守法度,很有當年長沙桓王的風範,於是很公正的朱太后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帝,而是下令讓孫皓繼承了帝位,一時之大家都很歡樂,感覺吳國在這種“推位讓賢”的風氣下,國力很快就會蒸蒸日上了。

還真如大臣們所料,孫皓飽讀詩書,加上童年遭受了辛苦,頗知道民間疾苦,而且也有一腔建立大業的雄心壯志。他一上台,就展現出一個明君的風範。

古人講:懷柔以化之。一個正版的中國明君,他第一就是得對天下懷柔,對天下都充滿了仁愛之情,只有這樣,天下人才會不吝嗇自己的才華紛紛的加入你的陣營。經歷坎坷、飽讀詩書的孫皓很明顯知道這個道理,他一上台,就釋放了孫休後宮當中那些年輕的宮女,讓他們去民間自由婚配,以示自己的仁愛。不僅如此,他將宮中的奇花異草,珍奇異獸,也全部放回大自然,一方面是體現他的仁愛推廣到了動物,另一方面也為國家節省開支。

這當然只是一個開頭。《三略》上説,“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一個國家真正的強盛不在於他有多少錢,也不在於他暫時性的兵力有多少,而在於他要有大量的人才願意為自己效力。孫皓很明白這個道理,他大量的任用吳國優秀人才,並且給予這些人才優厚的待遇,比如陸遜的兒子陸抗,就被孫皓委以重任。

在孫皓這一番奮發圖強之下,本來就比較安定富裕的江東變得國富民強,甚至於比當時在國內搞權力鬥爭的魏國強出了一頭,甚至於在寶鼎三年(公元268年),孫皓向已經篡位成功的司馬氏晉國發動進攻,取得了一定的戰況。後面孫皓又幾次向晉國發動攻擊,使得早早就已經統一了北方和西南方的晉國對吳國十分的忌憚。

司馬炎派名將羊祜前去對抗吳國,可是羊祜在前線和吳國對峙了數年也沒有敢輕易的發動進攻,最後他沒有完成滅吳大業就病死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吳國在孫皓的治理下多麼強盛。

然而月滿則虧,飽暖思淫慾,看着自己功成名就的樣子,孫皓很開心,他一開心,就撕下了他明君的一張皮,開始變成昏君,而且是那種非常殘暴的昏君。他首先是廢了立他為皇帝的朱太后,然後又藉機會處死了她。然後發現沒有人可以制衡自己了,他就變得為所欲為。

從明君到昏君,昏君到亡國之君,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阿斗真不容易


他好色無度,要求大臣們家裏凡是有年輕女兒的都要上報給他,然後他一有機會就去大臣家裏看,凡是他看上的都收進後宮,讓當時有女兒的吳國大臣們苦不堪言。這如果還只是昏庸的話,那麼孫皓在喝酒這方面簡直是殘暴了。

到了後期,孫皓的每一場酒席,都會有幾個大臣永遠消失在酒席之後。王番是當時的吳國名士,精通天文曆法,又善於文學,但是性子耿直,孫皓看他很不爽,於是請他去一起喝酒。文人出身的王番不就就醉倒了,孫皓命人把他送回去休息,王番在馬車上顛簸醒過來,發現自己居然與皇帝不辭而別,然後跑回去跟孫皓道歉。

孫皓看到王番前來道歉,居然大怒:“好你個王番,我以為你是喝醉了才把你送回去休息的,原來你沒有喝醉卻在我面前裝醉,這是欺君之罪啊!來人,把他拉下去,砍了!”王番估計還沒搞清楚是什麼情況,然後就身首異處了。

還有個大臣,因為酒量太好,孫皓就要跟他比酒量,大臣謙虛了幾下,把孫皓的酒量比做孔子的酒量,孫皓也是大怒,當場就要處死他。好在這個大臣人緣不錯,在場的所有人都替他求情,孫皓當時赦免了他。等到大臣離開之後,又派人暗殺了他。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件兩件,總之孫皓從此從一個明君,就變成了一個不世出的的昏君、暴君。

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的孫皓,誰還願意替他賣命呢?公元280年,晉滅吳。

看到這裏,大家不免對亡國之君多了一層看法吧,想想當年孫皓是如何的勵精圖治,最後還是把國家給弄沒了,肉袒面縛向晉國求降,多麼可悲啊!相比而言,劉禪雖然揹負了“昏君”之名,但是他最大的壞事無非是鬥蛐蛐,找美女玩耍,蜀國一直都是很平穩的運行,最後滅國也是和平交接,可謂是十分的不容易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9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明君到昏君,昏君到亡國之君,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阿斗真不容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