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種姓制度中, 白種雅利安人作為外來者, 為什麼會成為高種姓?
印度作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有很多自身獨有的特點,如它是宗教的大熔爐,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佛教等在印度都有大量信徒;作為非移民國家,印度也是人種的大熔爐,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都全了。除此之外,印度還有一種將人分做三六九等的制度: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由高到低大致分為四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前兩個是高種姓,第三個是平民種姓,第四個則是低種姓,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種姓等級:賤民,這些人是排在首陀羅之下而又不被納入種姓制度的人羣。
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具體哪個種姓,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但單看他的膚色,也能大概知道他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種,大多是高種姓,黑皮膚的土著人種,大多是低種姓。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從中心制度的起源説起了。印度土地上最初的原住民就是黑種人,他們創造了達羅庇荼文明,在大概三千多年前,來自中亞地區的一支白種雅利安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征服了當地的原住民,建立了大大小小數百個國家。
之後的幾千年間,雅利安人繼續南下,逼迫印度土著不斷的南遷,所以在如今的印度,基本就是越往南部,人們的皮膚越黑。
在雅利安人征服南亞次大陸的過程中,他們創建了種姓制度,用於統治管理國家。作為這種制度的創始人,以及國家的統治者,他們理所當然的將自己劃分為最高等級之列,即代表宗教僧侶的婆羅門和代表軍政官員的剎帝利。
種姓制度雖然已被髮明瞭三千多年,但因為森嚴的等級隔離,高種姓與低種姓之間男女通婚的情況很少發生,所以如今膚色依然還是最顯眼的種姓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