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國志》説諸葛亮不善謀略,不會用兵?
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一直主張一個觀點:史官就該老老實實做好記錄,不應該隨意在史料裏埋藏自己的私貨,哪怕是自己的立場上最中立客觀的評價都不行。
為什麼?因為隔行如隔山。史家們或許有從政不錯的如司馬光。反倒是司馬光絕口不提他本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因為司馬光懂份量啊,越懂的人越不敢評價。而是在《資治通鑑》裏就事論事。
而司馬光即便就事論事,一跳出自己擅長的領域,在“子午谷奇謀”這塊就鬧了個大烏龍。因為司馬光即便既是史學家也是政治家,但他不懂軍事。在子午谷奇謀裏夾帶私貨結果夾出了車禍。
司馬光尚且如此,陳壽的史評翻車便不足為奇。陳壽的仕途本來就一塌糊塗,在蜀做不到高層,在魏屢次被貶。他對政治是存在認知偏差的。
陳壽的軍事履歷除了一個隨軍主簿外再無記載,他對軍事的認知可能也就比吃瓜羣眾強上那麼一些。
因此哪怕陳壽儘量,盡一切努力去公正評價諸葛亮,這個評價也是翻車的。
首先陳壽的“長短説”,無論長和短作何字意去解釋都是有問題的。因為“憑什麼説諸葛亮在政治上比軍事上更強?”或者説“憑什麼説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
諸葛亮在軍事層面的造詣屬於武廟十哲的水平,政治層面的造詣屬於十大賢相的水平。都是屬於通史十佳的範圍內,你如何去對諸葛亮的政軍之才作出長短之較呢?
其次是陳壽對北伐的評價,又陷入了“勝”與“敗”兩個極端的毛病。這幾乎是古代文人的通病。什麼才算贏,什麼才算輸。或者北伐本身適不適合用輸贏勝敗去評價?這些都是個問題。北伐於蜀漢的意義,跟抗美援朝於我國的意義相似,是“立國之戰”,這根本不屬於可用勝敗輸贏去評價的範疇。
最後是對“北伐失敗”的評價,更是建立在錯誤基礎上的“無稽之談”。陳壽連諸葛亮北伐的總體目標,以及歷次北伐的戰略選擇,以及配套的戰術設計,全都不知道。然後把韓信搬出來説諸葛亮身邊沒有韓信這樣的名將作為理由。古往今來幾個人能比得過韓信的?這樣的史評看似態度端正,但是沒有任何意義。為啥呢?因為這説了等於沒説。
孫權北伐失敗是因為沒有白起這樣的名將輔佐,曹魏率先事實性亡國是因為沒有姜太公輔佐,唐玄宗未能迅速平定安史之亂是因為身邊沒有張飛站在黃河邊一聲大喝嚇退十幾萬叛軍。這種評價屬於文人式的自我浸淫,你説不出他的話哪裏不對,但無聊且無用,於當世沒有指導意義,對後世沒有借鑑價值。你總不能但凡事情沒做成就開始抱怨往聖先賢不能轉世再生吧?
史官老老實實記錄歷史,這是史官的本職工作。不添加私貨,保證歷史的客觀公正性,就是最為成功的史官。而對歷史或者歷史人物的評價,交給專業的人來就可以了。
要評價軍事能力,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質疑,李靖對諸葛亮的推崇,難道不更準確更有價值?
歷史本身就是最好的評價,不用史官們發表意見。巴蜀一地,對完整的中原政權能維持攻勢的有且只有蜀漢一個。而諸葛亮在世期間,強魏被弱漢壓着打,喪師失地,魏地縱深,蜀漢軍隊來去自如,魏軍卻不能有效打擊蜀漢軍隊。這段歷史本身就是對諸葛亮軍事能力最公正最有説服力的評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