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考試的真正區別在哪裏
學習方式和思考方式上的角度調整,可以讓你在現有成績排名中,立刻脱穎而出。那麼,什麼是高考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如何做題,對你的提分是最有效的?
做題多不等於會考試
但是,會考試還不等於多做題!真正的考試,即在臨場壓力狀態下,在無參考的前提下做題。我來列舉一下同學們平時的學習方式,你自然就會想到該怎樣考試了。
例如,大家做錯題的時候,絕大多數同學會立刻以如下方式去研究:把題仔細琢磨一遍,把原文、問題、選項都仔細琢磨一遍,研究完之後得出A才是對的,B怎麼錯,C怎麼錯,D怎麼錯;或者有的同學看原文怎麼解釋,根據這句話的意思看選項,A的意思與原文幾乎一樣,所以答案選A,而B、C、D在哪兒犯的錯誤。
再舉個例子。大家做錯或者不會做的時候,多半會研究答案。大多數同學看答案或聽老師講解後,能清晰地瞭解第一步到最後一步的“解題思想”,這時,很多同學都認為自己懂了。但實際上,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不會做。這是為什麼?因為你在知道答案的情況下回頭來看試題,怎麼想都對,就和看白話小説一樣,看完過程就大體瞭解情節了。
大家都知道,高分同學比例非常低,如果都按照以上所説的解題思路答題,按理説獲得高分的比例應該較高才是,但現實卻是,即使在很好的學校,一班50個人,也只有5~10個人是高分生,為什麼不能達到30~40人以上呢?顯然,決定分數的關鍵不是同學們的“研究”。
比如前面的例子:本着正確答案是A的前提下,再仔細研究一遍題目後,既不用擔心時間消耗,又不擔心單詞不認識,句子看不懂的還可以慢慢分析一下,最終知道為什麼A是對的,B、C、D是不對的,至此好像學會了全部知識。可是大家思考一下,考場上你發揮出來的是什麼水平?是第一次接觸到這道題的水平。你掌握某道題對你做下一篇有什麼幫助嗎?用是肯定有一點用,因為有的同學至少隱約明白或者潛意識下遇到這類題型會照貓畫虎,有的確實能“畫”出來,並且做得多了,總有些相類似的解題過程被同學們掌握。但我們並不能確保高考時碰上的都是熟練的題,不能確保都能照貓畫虎“畫”出來?
善於關聯思考
很簡單,我們不必花太多時間研究這道題為什麼這麼做,而是要真正站在考試的角度上出發,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站在出題者的角度看問題,他問什麼,我們回答什麼,關注問題本身。
作為“考生”的思考步驟應該是:根據題目所給條件,找出哪條路能通到結果。題目給出了什麼信息?需要我們求什麼?要想求這個結果,上一步前提是什麼?羅列出來後再看這一前提的滿足條件還缺什麼,再列出滿足這一條件的必要前提,直到題目條件能夠代入。這就是利用題目本身求解的過程,才是考生要做的事。
在過程中掌握做題的規律技巧,並把這些方法帶到下次做題當中去,這是成為考生的先決條件:善於關聯與思考。
可是大家總是依賴題海過程中的參考答案、老師講解,然後強記,沒有做總結,沒有提煉裏面解題共性,沒有形成自己的方法。每次拿到新題的時候,依舊在想以前怎麼做的?該用什麼方法?該從哪裏入手?做得多了,簡單的題自然可以做出來,但是違背了考試是從試題出發的角度。要在題目中尋找解題方法,把任何題都當做第一次做,去驗證你的思維,形成一種解法,解決大多數題,這才是從不會到會,從會到做對,並給下面做鋪墊。
學習沒有捷徑,考試是有捷徑的,當大家用一套思維做出了許多題的時候,看到考題,自然而然地會根據題目來判定做題方向,從而達到快速做題的效果。道理很簡單,當大家每次都能夠從題目題乾和設問中尋求解題方法時,哪怕臨場壓力造成不清醒狀態,也能做對。即使題目不熟悉,平時沒練習過,反正做任何題都一樣,都是跟着題目走,到最後也能做出來,即使不能全對,也能拿下許多步驟分。
科學做考生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考生?首先抓住考試的本質,在考場上始終要保持客觀性,即試題問什麼,我們答什麼。尤其是理科、英語和各科的選擇題。
什麼是客觀性?就是假設別人沒説,你就不知道。尤其是英語閲讀,很多答案看似沒有道理,反而是正確的。比如説我出道題:一天沒吃飯了,我要大吃一頓。問這句話説明了什麼?A選項:一天沒吃飯,我餓了:B選項:我正在大吃一頓;C選項:我一天至少吃一頓。問這三選項選哪個?選A的就是習慣性主觀,題目告訴你我一天沒吃飯但並不表示我餓了,題目字面上沒有,就沒餓了這回事,所以不對;選B的是沒有根據題目字面意思去做題,題目説我吃飯了沒有?還沒吃吧,所以這是審題的不客觀;c答案不合理吧,但是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一天至少要吃一頓,這就是客觀,因此選C。還有語文選擇題,只要本着客觀審題原則,題目字面給的啥意思就照着這個意思做就沒錯,這才是符合命題者考查你的意思。很多人做選擇題時題目完全看得懂,但是一主觀聯想,就錯了。
理科解答題做題思維無非這麼幾種:順着題乾的意思,尋求問題與條件之間的差異點,如何才能將問題和答案保持一致(求同思維):尋求達成所求條件與題設相關的必要信息(必要性思維);嚴格按照題目字面意思純分析解題(客觀思維,考好理科和英語的基礎思維)。記住考試考查的是能力與思維並重。目前同學們的能力水平並不差,至少你知識點掌握了,題目看得懂,解答看得懂,這就是能力。而現在所欠缺的僅僅是思維。那些考高分的同學,之所以會取得高分是他們的思維對路了。
當然,前面提到的也只是一家之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我只想表達一個概念:科學做“考生”。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理解“考試”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還單純地認為是“檢測知識點”。作為一個“準考生”,我們怕的是不敢想、不敢寫,凡事都“事後分析”“事後明白”“恍然大悟”。一道題做錯10次不要緊,至少你每次做的時候是完全憑的自己思考。最怕錯了一次後聽了講解、看了答案忽然“會了、明白了”。作為一個考生,我們要奉行“無知無畏”的精神,要養成給自己找茬的習慣。將“我這麼去想怎樣怎樣,我這麼去理解如何如何”作為主體思想,其餘“標準答案”與老師講解,一律作為參考或驗證自己的思路,這才是一個考生該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