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牛年”的“立春日”去哪了?
2月3日,迎來2021年的“立春”節氣,2022年的“立春”節氣在2月4日,而即將到來的農曆辛丑年(俗稱“牛年”)從2021年2月12日開始到2022年1月31日結束,剛好避開了這兩個“立春日”,從而出現我國傳統曆法中的“無春”現象,這樣的年份也被稱為“無春年”。
農曆“無春年”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科普專家林願解釋説,這是農曆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有的年份長於迴歸年的緣故。
迴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這就是相鄰兩個“立春”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公曆年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與迴歸年相差無幾,所以“立春”在公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而農曆年情況就不一樣了,農曆無閏月的年份為353至355天,比迴歸年少11天左右;有閏月的年份為383天至385天,比迴歸年多19天左右。於是“立春”在農曆年中的位置呈現出4種情況: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都有(俗稱“一年兩頭春”);年初年末均沒有(俗稱“無春”)。
本世紀100年的統計顯示,“一年兩頭春”的年份有37次,“無春”的年份有37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12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14次。
林願強調,“無春”只是沒有“立春日”,並不是説沒有“立春”節氣。就2021年來説,2月3日至2月17日的這個時間段都屬“立春”節氣範疇,而農曆辛丑年從2月12日開始,恰在“立春”節氣內。
“無春年”往往在民間被稱為“寡年”“啞年”“黑年”,關於它的説法也有很多種,其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是:“寡年無春,不宜結婚”。對此,林願等天文科普專家明確表示,“無春年”是正常的歷法演變,與婚喪嫁娶、吉凶福禍毫無關係,公眾不要盲從,更不要相信這些迷信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