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害怕對兒子們分封造成分裂,但為什麼,他也不立太子呢

中國古人一生很在意兩類人:一類是自己的祖先,一類是自己的後代。

之所以很在意祖先,是因為中國是“祖先崇拜”國度。也就是説,自己一生的事業,都是祖先積累下的“陰德”帶來的。沒有祖先積累陰德,就沒有自己現世的一切。因此,每一箇中國古人只要成功了,第一件事就是回去修祖墳,或者對祖先進行大肆封賞。
之所以很在意後代,是因為自己所創造的基業,是需要後代傳下去的。而且,每個人的基業,也只有交到兒子們的手裏,才會傳得久遠。同時,才會對自己有好處。因為只有兒子們,才會把自己放在廟堂之上給予祭祀。而這些祭祀品,才是自己百年後在陰間的“廟食”。沒有這個“廟食”,自己是無法在陰間“生存”下去的。
而且對於這兩方面“在意”,中國古人重視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説,他們都更重視子孫後代把基業傳下去。因為雖然祖先很重要,但是給不給祖先“封賞”,實際上已經“命中註定”了。而讓子孫後代把基業傳下去,則直接關係到自己百年後“廟食”的問題。

秦始皇害怕對兒子們分封造成分裂,但為什麼,他也不立太子呢
當年武則天在選擇究竟傳位給侄兒還是兒子的時候,狄仁傑就提醒她,傳給兒子,百年後可以獲得“廟食”,可是傳給侄兒,誰給你“廟食”呢?不是説武承嗣、武三思這些人不給,而是在“陰間”,沒有侄兒給姑媽“廟食”這樣的規矩啊。
咱們説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表明,一個人創立基業以後,對自己的兒孫們進行封賞,有多麼重要。我們看秦始皇后世的那些皇帝,從劉邦開始,害怕江山被奪,皇位不穩,都在拼命地打擊開國功臣,堅決不給他們封王。但是對自己的兒子,卻都在拼命地封王。
雖然這些皇帝也知道,如果給自己兒子們封王,兒子們將來可能打架,因此,總會對藩王進行抑制。但是封王這個行動,卻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一些皇帝,甚至忍不住就想給藩王們更多的權力。比如司馬炎,比如朱元璋。而他們給藩王們更多的權力,也造成了後世“八王之亂”“靖難之役”這樣的悲劇。
為什麼皇帝都想給所有的孩子權力呢?畢竟孩子都是自己身上的血脈,自然都心疼他們。從“自私”一點的角度來看,只有給予更多的孩子照顧,才會獲得更多的“廟食”。

秦始皇害怕對兒子們分封造成分裂,但為什麼,他也不立太子呢
但是,秦始皇卻非常奇怪。他在當了皇帝以後,對自己的兒子們一個都不封。不但不封賞他的兒子們,對他們也不進行培養教育。唯一對其中有個兒子進行了教育的,也就是扶蘇。但是,準確地説,秦始皇對扶蘇不是教育,而是懲罰。秦始皇其他的兒子們,究竟幹過什麼,有什麼能力,我們一概不知。現在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除了扶蘇以外,其餘的幾個人,都是胡亥在殺他的兄弟們的時候,留在這場慘烈屠殺中的名字。
秦始皇不對他的兒子們進行分封,造成的結果也是嚴重的。一是這些兒子們很容易就成為胡亥的刀下鬼。在面對胡亥的殘殺的時候,他們沒有任何一點反抗餘地。二是後來整個大秦帝國被風起雲湧的起義軍攻打的時候,並沒有任何一個宗室成員可以站出來,帶領大軍與起義軍們作戰,保衞他們的大秦江山。
那麼,秦始皇難道就沒有想過這樣嚴重的後果嗎?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秦始皇覺得,他根本就不用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説他根本就不用考慮這個問題呢?

秦始皇害怕對兒子們分封造成分裂,但為什麼,他也不立太子呢
秦始皇統一了江山以後,可以稱得上是自信心爆棚,他認為他的功績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在各方面都努力標榜自己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點。比如,他要修建一座“三百里”的阿房宮,作為自己的宮殿。比如,他要擁有數量可怕的成千上萬的妻妾。比如,他要修一座巨大的圍牆,把自己的國家圍起來。比如,他要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作為自己君王的名號,表明自己比“三皇五帝”都厲害得多。
由於秦始皇對自己的功績這麼自信,因此,他對自己的身體也非常自信。他覺得自己一定能夠活非常漫長的時間,完全可以長生不老。就算身體衰朽了,他也要通過尋找長生不老的藥物,來讓自己一直往下活。而且他對這個也非常有信心。
既然秦始皇認為,自己能夠活很久,能夠長生不老。那麼,他肯定就能夠一直庇護着兒子們,不用封王了。
否則,我們就沒辦法理解,如果説秦始皇是為了避免分封制造成國家分裂,才不分封的話。為什麼他也不立接班人呢?就算是臨死的那一刻,他也只是説讓扶蘇回來辦理後世,但是並沒有明確説明要立扶蘇為太子。
(參考資料:《史記》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2 字。

轉載請註明: 秦始皇害怕對兒子們分封造成分裂,但為什麼,他也不立太子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