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專制有多弱?——看看歐洲君主鼎盛期的曇花一現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中世紀憋屈的王權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上帝之鞭”阿提拉的重擊和蠻族的入侵之後滅亡了,歐洲正式進入封建時代。但是他們的封建社會和我們國家的有很大區別,在我們國家的封建社會中,皇帝集大權於一身,並且大趨勢就是皇權越來越強。而歐洲的封建社會則不一樣,他們土地所有權是分散的,政治權力更是分散的。


提到歐洲,就必須要提天主教會,在那裏每個人出生後一輩子從搖籃到墳墓都是一個教徒。教會不僅擁有精神權力,而且擁有世俗權力。羅馬教皇把歐洲分為大大小小的教區,向教區內的封臣徵收采邑税,還要向莊園徵收什一税(各項收入都得交十分之一)、保護金等。除了擁有經濟大權,羅馬教廷還有相當大的司法權力。凡是涉及到教會的人和事,包括所有的教士甚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教會都有權審判懲處。

接下來才能輪到分佈於歐洲大大小小王國的世俗君主們,國王雖然是世俗統治者,但受到教會的制約。作為一國之主,他們無權命令本國境內的教職人員,甚至連國王登基也要經過教皇加冕才會被承認。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人盡皆知的“卡諾莎事件”。107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打算奪回本國境內的“神職授任權”,這就與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發生爭執,盛怒的教皇開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亨利四世面臨統治危機,不得不親自登上阿爾卑斯山,在堅固的卡諾莎城堡前冒着大雪站了三天以求得教皇的饒恕。這種事情在東方根本不可能發生,宗教永遠服務於皇帝,如果雙方爆發衝突,那結果只有一種,大家可以自行搜一搜三武一宗滅佛。


我們接着來説國王,國王除了上面教廷的壓力,對下還要把全國大部分土地都分給貴族,只保留有少數王室領地。國王不能在貴族的領地內直接向人民徵税,即使是向貴族領主徵税,也要經過他們的同意。這就導致國王自己的軍隊規模很小,遇到戰爭的時候,還需要召集貴族封臣帶領他們的士兵參戰。我們以12世紀的法國為例,在那個年代,國王所管轄的只是塞納河和盧瓦河中游,以及以巴黎和奧爾良為中心的狹長地區,這個面積甚至比法國境內的大封建主的領地還小。就是在王室領地之內,放蕩不羈的貴族們也時常以城堡為據點進行騷擾搶劫。從巴黎到奧爾良,就算是國王本人,沒有一支武裝護衞隊也會遇到很多風險。

英法百年戰爭以及“新君主國”的出現——王權終於得到加強

1337年-1453年,法國與英國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為了應付連年的戰爭支出,法王查理一世開始向全國人民直接徵收“人頭税”,這就打破了國王不得向領主的臣民直接徵税的慣例,與此同時,多年的戰爭讓兩國的臣民終於有了“家國天下”的概念,雙方民眾的領土意識、國家整體意識大大增強,在民間,法國出現了“聖女貞德”等抗英英雄,整個社會則形成了以國王為中心的國家動員力量。


“百年戰爭”結束後,英國的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為爭奪王權爆發了衝突。由於這兩大家族的家族徽記分別是白玫瑰和紅玫瑰,這場戰爭又被稱為“玫瑰戰爭”。最後蘭開斯特家族的遠親亨利取得了勝利,成功建立了都鐸王朝。亨利統一了英格蘭,首次實現英國王權之下的政治統一。

與此同時,伊比利亞半島上各國之間也紛爭不息,鬥爭不僅在各國之間,也存在於貴族與王室之間。1469年,兩個最大王國卡斯提爾王國的王位繼承人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國的王子斐迪南二世聯姻,成立了西班牙王國。

也就是在15世紀後半期,開始出現了“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這樣的稱呼和民族概念,新興國家打破了封建割據局面,第一次有了明確的整體國家、而不是封建領地的疆域觀念。“新君主國”興起後,開始以國家力量建立常備軍,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召集國王和貴族的私人武裝,新軍隊成為對內統治和對外擴張的有力保障,這也是近代歐洲國家興起的一個標誌之一。

王權的進一步加強

在歐洲中世紀末期,伴隨着各國的紛爭和民族國家的出現,文藝復興運動也在蓬勃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的意義高中不要背的太多,這裏要説的是,文藝復興和後來的啓蒙運動不同,文藝復興矛頭直指教廷,它和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都得到了想要擴大王權的部分世俗統治者的支持,因而這也是王權加強的原因。同時商業發達的很多沿海港口、陸地樞紐城邦也在反對教廷和大封建貴族,希望國家政治上的統一帶來經濟上的穩定,比如取消各個領地之間名目繁多的關卡費和税收,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標準來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因而他們在教皇、貴族、國王之間傾向於支持國王。

歐洲王權的頂峯——17到19世紀王權榮耀的曇花一現

到了17世紀,原先的新君主國發展成了專制君主,至19世紀末的二百餘年,這是君主權力最大的一段時間,即使是這樣,期間還伴隨着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法王路易十四是各國君主的典型代表,在他執政的54年間,君主專制的利與弊一目瞭然,我們就以他為例簡單瞭解一下權力巔峯期的歐洲君主。

路易十四即位的時候才五歲,剛上台就發生了貴族反對國王的“投石黨運動”。貴族們還會在夜間闖入他的宮殿檢查他是否老實呆在宮裏,這對他來説是奇恥大辱,在他親政後,他就下令審訊、監禁反對黨貴族。

凡爾賽宮建成後,路易十四將貴族們集中在那裏,給予他們很多沒有實權的虛職,讓他們負責王室起居和宮殿管理,成功的讓這些人遠離政治。同時,他讓天主教會在法國成了服務於王權的工具,藉助天主教會宣傳“君權神授”。在法國,主教由他選任,法國的教會也宣揚他是《聖經》上以色列眾王的繼承人,是神意的代表。

在路易十四的時代,法國常備軍規模激增,常備警察制度也開始建立,這些都穩定了專制王權。路易十四之前,國王可調遣的軍隊只有三萬多人,到路易十四的後期,常備軍則激增到三十多萬人。軍隊建設上,開始了統一的正規訓練、按建制統一着裝等管理方式。他相繼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遺產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除此之外還有兩次大規模衝突。法國在1680年成為霸主,後兩場戰爭中,法國敵對英、荷、奧同盟,最終雙方筋疲力盡而和解,最後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他讓法國王孫登上了西班牙國王的寶座。

路易十四重用大臣科爾柏,集中國家力量,促進製造業和外貿的發展。科爾柏收購了意大利的玻璃工廠和比利時的織毯廠,同時扶持本國的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北方公司等機構,讓它們充當海外殖民的急先鋒。


總之,路易十四時代,法國不僅保留了以前三十年戰爭時期的勝利成果,並且在他當政時期的外戰基本上全部贏得了勝利,法國因此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強大的國家機器讓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巴黎引領着歐洲文化的潮流。路易十四也被臣民成為“太陽王”。但是他多年的窮兵黷武、揮霍無度也讓財政枯竭、百姓叫苦連天。路易十四晚年政府債台高築,法國開始走下坡路。而即位的路易十五又好大喜功、紙醉金迷,法軍接連敗於英軍,喪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民眾不滿與日俱增。等到路易十六即位後,留下的爛攤子已經無法收拾,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波旁王朝喪鐘隨之敲響。

歐洲君主制發展的總結

總體來説,封建社會的歐洲君主雖然存在的時間較長,但它的發展軌跡在中世紀結束前與東方相反。中世紀的封建君主受制於教廷、貴族。除部分德高望重者能夠被稱為“大帝”的君主以外,其權力甚至不如羅馬時期的各個君主。伴隨着文藝復興的春風和各國之間的戰爭,國家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君主權力逐漸增大。但是在最開始實現統一的英、法、西等幾個國家中,君主制也不過全盛了三百年左右。英國於1688年便爆發了光榮革命,雖然當時君主權力仍然很大,但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自覺不自覺的逐漸衰微。法國則於1789年爆發大革命,此後政權更迭頻繁,共和派和君主派互相鬥爭了近百年終於在普法戰爭結束後建立第三共和國。而英法之後統一的普魯士、奧地利雖然實行的是開明君主專制,但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也成了歷史。意大利更不用提,1861年才實現了國家統一。整個歐洲君主制度最強大的莫過於俄羅斯,但就算是俄羅斯,伊凡三世之前一直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後來的羅曼諾夫王朝不過存在了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