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駱賓王詠雪解析 駱賓王被譽為什麼呢?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經典

“龍雲玉葉上,鶴雪瑞花新。影亂銅烏吹,光銷玉馬津。含慧明素纂,隱跡表祥輪。幽蘭不可儷,徒自繞春陽。”——《詠雪》。

駱賓王泥塑

詠雪駱賓王指的是駱賓王所寫的《詠雪》一詩。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從小的時候就初顯才華,所作的詩作大多詠物詩居多。駱賓王《詠雪》這一首詩也是詠物詩裏面的代表作。

駱賓王一生都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幾次踏入仕途都以失敗告終,後面實在沒有辦法就和母親一起回了老家,靠種田維持生計,但是日子卻越過越難,駱賓王沒有辦法,只好再次走入官場。但是這一次走入官場也並沒有獲得什麼成就,所以他寫下了很多詩,大部分都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自己仕途無望的悲哀以及對社會的不滿,所以他的詠物詩才被世人捧得如此之高。

但是詠雪駱賓王這一首詩卻沒有什麼感情寄託,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來,這首詩是純粹的描寫景物,也因此顯得沒有什麼寄託,導致這首詩沒有什麼感染力。但是駱賓王詠雪這一首詩之所以流傳至今,也是因為它的單純,將雪景描寫的非常俏皮,讓人們眼前一亮,彌補了沒有感情的欠缺。

駱賓王《詠雪》這一首詩也是駱賓王詩作裏面難得的沒有參雜自己情感的詩作,也正是因為這詩作的單純才使得這首詩在駱賓王眾多抒情詩裏面脱穎而出,被世人傳頌至今。

駱賓王被譽為

駱賓王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七歲就已經做出了至今還在流傳的《詠鵝》這首詩。作為古人,一般都會有稱號,特別是名人。那麼駱賓王被譽為什麼呢?

駱賓王圖片

説道駱賓王被譽為什麼這個問題,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初唐四傑”之一這個稱號。這個稱號可謂是對駱賓王極大的讚美,因為初唐時期,詩詞非常發達,名人輩出,在這樣的環境下,駱賓王被譽為初唐四傑,可見他的才華得到了多麼大的肯定。當然除了這個稱號之外,駱賓王還有其他的稱號。

駱賓王七歲就做出了《詠鵝》一詩,可見他的才華是天生的,所以這件事之後,駱賓王被譽為“神童”。作為神童的駱賓王在才華上一直是居高不下的,但是才華如此之高的駱賓王在成年後卻很不順利,特別是他的仕途上,可以説是屢屢受挫。

當然,駱賓王被譽為初唐四傑也好,神童也好,都是因為他的才華在支撐,就是在仕途受挫之後,他在監獄裏寫的《在獄詠蟬》和之後討伐武則天的《討武曌檄》也讓世人驚歎於他的才華。可惜他空有一生才華,留下了上百首的以物喻人的詩詞,也沒有發揮的餘地。

駱賓王被譽為初唐四傑等等稱號,都是對他才華的肯定,可是他的才華卻只能付諸於對景物變化的描寫,卻不能作為施展抱負的手段,最後徒留後世人對他擁有如此之高稱號的感嘆,而他自己卻一生坎坷,空留名聲。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於易水送人》是唐初時期的著名詩人駱賓王的一首五言絕句。主要是描述送別友人的那種感受,整首詩都透漏着悲涼的語境和蒼涼的意味。

《於易水送人》書法

公元679年,駱賓王奔赴邊塞,進入邊塞的軍隊之中,一心想着如何的報效國家,幹出一番事業來。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個時期。駱賓王對於自己的處境很是不滿,長時間的鬱郁不得志,空有抱負在心間卻是不能施展,在加上當時是武則天統治時期,駱賓王心裏深感失望和厭惡,一心想着要等到時機,一定要匡復李唐王朝,像他的名字一樣,施展抱負,輔佐明君,做出一番好的成就。

可是這個時候,卻是他空懷抱負的最難熬的時期,他看着武則天一步步走到權利的頂峯,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那種壓抑的境遇,這一切都使他陷入彷徨和苦悶之中。《於易水送別》正是表達了他這種懷才不遇的曲折心酸無奈卻又不知所措的心境。

這首詩雖然題目是送別,可是整篇詩都沒有具體描寫送別的畫面,但是壯士一去不復返的那種豪情依舊具有強烈的穿透力,讓他將鬱鬱不平的境地透露出來,雖然這首詩並沒有説明送別的人是誰,可是一定也是一個慷慨義氣的熱血男兒,駱賓王寫出這首詩既是對當時社會的無奈,也是想借此次機會鼓勵送別的那個人,更想要藉此自勉。


 

駱賓王在獄詠蟬

公元前678年,駱賓王剛榮升侍御史不久,因為性情耿直,在上書議事時觸犯了武則天,隨後又遭到了小人污衊,以貪污和忤逆罪被判入獄,《在獄詠蟬》便是這次牢獄之中創作的。

駱賓王在獄詠蟬圖

《在獄詠蟬》有兩部分組成,簡短精美的駢文作的序和五律詩。序文是一段抒情故事,講述了駱賓王作這首詩的起因,綜合的敍述了蟬,借之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哀怨及希望朝廷能夠明察秋毫為自己平冤的期望,為下面的主體詩文做好了鋪墊。

序文中,駱賓王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期望。在聽到蟬鳴心中產生了悲傷之感,用反問的語氣將蟬與他自己緊緊的結合在了一起。隨後便開始綜合性的敍述了蟬,包括蟬的形態,蟬的習性以及蟬有哪些美德,雖實在介紹蟬,但駱賓王將蟬影射到自己身上,用蟬寓己,達到了一種人蟬合一的境界。

做好了鋪墊,在五律詩中,便將蟬與自我融合的更加徹底,使得駱賓王想要表達的感情與期望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從開始用蟬鳴來勾起了思鄉之情,一個人在異鄉,在獄中,對於家鄉的思念比以往更深。接着一蟬一人的並排描述,讓人與蟬結合在了一起,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自己身陷囹圄、一事無成的悽慘感情。然後不提蟬,不提人,將自己與蟬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這首詩情感細膩深邃,字裏行間處處體現着駱賓王深厚的功力。對於蟬的妙處不僅僅只是在於結構上的符合,更是在於蟬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了後世膾炙人口的佳作。

駱賓王墓

駱賓王的墓在南通城東狼牙山山腳,因其是浙江義烏人,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浙江義烏為其修建了衣冠冢。

駱賓王墓

公元684年,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執政,駱賓王起草了《為徐敬業討武瞾榭》來號召天下人反對武則天的行為。同年十一月,徐敬業兵變失敗,攜駱賓王與其部下決定逃往高麗避難。在逃往高麗的途中,到了海陵,他們當時乘的木船因為遇到了風浪無法向東邊高麗繼續前行,眾人不知該如何是好,都紛紛跳水逃生去了,駱賓王便藏匿在水蕩。前來追捕駱賓王的將士見沒有抓到徐敬業和駱賓王,害怕朝廷因他們沒有追捕到二人而降罪,便找了兩個與徐敬業和駱賓王相似的人,將其殺害,割下了頭顱上交至朝廷,才得以交差。駱賓王也因此才能活了下來,自此以後便隱姓埋名,直至死後葬在了南通城北黃泥口。

駱賓王的墓在明代以前都無人知曉,到了明代末期,一個姓曹的農民在南通城北黃泥口挖地開荒時發現了駱賓王的墓。當時農民只是將刻有駱賓王之墓的石碑帶了回去,但後來出於對鬼神之説的懼怕,心裏上承受不住,便將石碑打碎,扔回了原來的地方。清朝的劉名芳在編撰五山志的時候,聽到了這個傳聞,便到城北黃泥口去一探究竟。在傳説的地方找到了石碑的小半塊,石碑上面的唐字是完整的,駱字只剩下上半部分了。劉名芳遂向太守董權文稟告了此事,並效仿前人,將駱賓王的墓遷移到了狼牙山山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