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作為羅馬人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飲宴”背後潛藏着的政治邏輯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古羅馬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侵略和向外擴張的過程。通過不間斷的軍事戰爭,羅馬帝國的實力不斷凸顯,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着極為重要的改變。這其中最為突出的體現就是飲宴的習俗,從勤儉節約到追求奢華和盛大。這也讓不少人認為它是帝國最終衰敗的催化劑。

羅馬共和國初期“勤儉樸素”的日常生活

自公元前509年起,古羅馬開始建立共和制。當時的生存環境還相當惡劣,經濟發展也很難成型,農業更是發展緩慢。在一些歷史學家的記載當中,當時人們可以選擇的食物種類和數量都相當有限。由於物質環境和社會因素的限制,一日三餐只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因為羅馬人的公共生活都開始的較早,他們的早餐幾乎只是一些水果,乾麪包,甚至只是昨天沒吃完的剩菜。午餐一般也只是去街頭的小餐館去湊合一頓,很難有時間去精心準備。對他們來説,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是晚餐,這是她們一天努力生活後的一種休憩和精力的補充,也是他們一天中最為輕鬆的時候。

麪包是當時羅馬城鎮最主要的飲食,麪包的作坊大約出現在公元前180年 左右。最初烤制的麪包還不是發麪的,最早使用的麪包是一種粗粒斯佩爾特小麥麪包,到了帝國時期才出現了黑麪包和白麪包。它們主要是當時城鎮居民和奴隸的食品。

即使是貴族也只能吃一些小麥製成的餅乾搭配蜂蜜,以及乳酪和少量的葡萄酒。而當時飲用的葡萄酒和現在也有很大的區別。一開始只是一種低質的葡萄渣酒,後來喝品質較好的葡萄酒也必須加水飲用。而特別對於城鎮平民、奴隸、農人來説,許多人幾乎都吃不到肉。

這樸素的飲食習慣也與其政治發展密切相關,其生存環境十分險惡,沒有時間將精力花在飲食上。當時的羅馬人普遍認為, 要想身強力壯,必須吃粗糙堅硬的食物, 尤其是外出征戰的士兵。因而不管是參軍打仗的古羅馬士兵,還是天剛拂曉就要到田野勞作的農民, 以及那些到中午才筋疲力盡地從廣場回家的市民都只以簡單的飲食為主。

前期艱險的政治和生活環境都導致了羅馬人清醒的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因而當時的社會也是極為崇尚節儉的社會風氣,尤其在布匿戰爭之前,當時的貴族和執政官也都清正廉潔,還會給予奢侈享受的羅馬人予以法律的制裁。

在這樣一種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當時的羅馬人除了樸素生活,艱苦奮鬥沒有其他的選擇。

經濟狀況好轉,飲宴習俗逐步走向驕奢淫逸

在古羅馬中後期,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羅馬的實力急劇上升,公元前2世紀,羅馬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更是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對希臘和東方的征服,使得羅馬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對外擴張造成了經濟實力急劇膨脹,其統治疆域也在擴大,社會風氣和生活作風也在發生着變化。

由於大批財富和源源不斷的奴隸輸送往羅馬,給羅馬帶來了相當豐富的食物和大量的勞動力。早期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早已丟失,取而代之的是講究鋪張和排場的一系列宴會。奢華的飲宴制度開始出現,羅馬整個社會的活力都就此開始被激發出來。

在這一時期,飲宴不再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生理需求,而是開始追求周到的禮節,得體的舉止,追求美的一種過程。他們非常注重餐廳的環境,以及飲宴的氣氛。他們通常會在環境舒適優美的地方設置餐廳。這能夠體現出他們的品味和財富。他們還形成了一套與宴飲相關的禮儀規範。

晚宴習俗的體系十分複雜,從被邀請者的身份地位體現到餐廳佈局裝飾,晚宴的衣服,用餐的禮節,就座的尊卑次序,菜餚的結構以及呈上的先後順序都有所不同,各有一種完整的規範制度。

晚宴通常仲夏時節是在下午一點半至兩點半之間開始,冬天在一點半至三點之間。一般會持續到下半夜。餐廳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天花板就象徵着“天”餐桌及食物象徵着“地”,而地板象徵着“冥府”。整個餐廳就變成了宇宙的縮影。

出席晚宴的人數也有着極為嚴格的限制。古羅馬人對神的崇拜就體現在了他們對數字的敏感上,晚宴的人數要求至少3人,最多是9人。要與美惠三女神的數量一致,又不能超過繆斯九女神。偶數也被視為是不吉利的象徵。而在他們用餐的過程中,一餐也被分成三部分,冷盤,主菜和甜點。盛宴中,賓客必須飲3到9杯酒。

出席晚宴所穿的衣服是短袖束腰長外衣和一個披風組成,上面印染了十分鮮豔的顏色並且繡上了十分複雜的圖案。又根據季節和天氣的變化,披風的大小,下垂方式,輕重也會有所變化。甚至更講究的婦女會在一次宴席上更換幾套衣服。

在晚宴開始時,首先上的是餐前小吃。是一些橄欖,奶酪和一些用貽貝和牡蠣做成的調味汁,甚至可以出現海魚,野豬,禽鳥等製成的肉醬。晚宴的核心部分-主菜則以肉食為主,而且這裏用的肉都是祭神所用的,一般是豬或者牛,如果是山羊,那就是十分高級的晚宴了。隨着各種奇珍異物的引進,以及其他地區飲食文化的影響,古羅馬廚師的技藝也在不斷提高。

為了一道蔬菜乳豬什錦,廚師使用了剁碎的雞肉、斑鳩肉、燕雀肉、動物雜碎、盧卡尼亞香腸、、蝸牛、韭葱、芹菜、香菜、胡椒、松子、15個雞蛋、胡椒醃魚。還要用複雜的工序製作皮囊,然後縫好皮囊過油後放入烤爐烘烤。上桌前從乳豬背部切開個口然後放入胡椒、芸香、酒糟、蜂蜜。

晚宴上的最後一部分是甜點。主要有用蜂蜜製成的甜品和水果,有時甚至會配有扇貝和幼鳥。而甜點結束之後並不是散席,而是開始了男人們最喜歡的酒會。不僅如此,各種娛樂活動也會伴隨其中,有樂曲的演奏和舞蹈,還有一些演説家和文學家,以及喜劇類的表演穿插其中。

追求享受的飲宴無意釀成羅馬帝國消亡史

古羅馬的飲宴除了作為一種富人和奴隸主作為炫耀自己財富的一種方式,更是羅馬帝國重要的政治活動的中心,也是羅馬富人和政客交際的最好時機,還體現出了森嚴的階級制度。尤其在羅馬帝國的後期,不僅有上層的貴族來參加宴飲,還有平民階層的參與。不同等級的客人座次差異很大,他們的飯菜也不同。每個人因為社會利益,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而形成一種緊密的聯繫。

手中擁有選票的平民也會被拉到這些宴會中來,以投靠那些貴族和富人,換取免費的麪包和飲宴的入場資格來維持生計。而手握大權的長老則依靠這些平民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飲宴發展到這一時期已經變成了一種交際的重要場合,成為維持人與人關係的重要紐帶。

因為各種原因和需求所置辦的大量宴飲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而且在整個羅馬社會都形成了一種驕奢淫逸的風氣。這些上層社會的貴族在不斷地揮霍着羅馬帝國的巨大財富,不再關心政治和疲於戰爭。人們只在乎他們的金錢,利益和地位。

整個羅馬就此陷入了極大的道德滑坡當中,他們整日整日的沉迷於吃喝玩樂。最終引發了羅馬帝國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得羅馬帝國迅速走向衰敗的邊緣,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代替了原有的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如同一場聲勢浩大的傳染病,在羅馬社會蔓延開來。

人類追求慾望的本性使得羅馬人不加節制的貪圖享受,對精緻飲食和奢華宴會的追求和享受產生了可怕的縱慾和墮落。它們腐蝕了羅馬人原本的美德。除此之外,儘管當時的人們嘴上大談平等,而實際上確實等級森嚴的制度,貴族階層根本無法理解低等級人民的苦楚。

飲宴制度既可以説是當時經濟繁盛,國力強盛的一種直接體現,可以作為當時羅馬社會現實的一個縮影。羅馬人在宴會上表現出來的種種醜態則更是一種羅馬當時社會的精神投射。驕奢淫逸,縱慾享樂是使得羅馬帝國走向消亡的主要內因,真可謂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參考文獻:

《羅馬十二帝王傳》

《歐洲宴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