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旗幟是道德,依道而德,德即得也。沒有這面旗幟,便沒有道家。旗幟具有號召力、聚合力。旗幟可以是真的旗,如國旗、軍旗,也可以是一種精神。
在遠古的中國,天神崇拜十分流行,人們以為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靈。老子第一個用高度而抽象的道作為萬物的本源,否定了天神的存在及其權威;即使有上帝,道也是上帝的祖先;天地萬物都是效法道而自然而然地變化着的。
這些觀點無疑具有無神論的傾向。天下是複雜的,有信神的,有不信神的。東漢中葉,道教樹起老子這面旗,以道為最高信仰,尊老子為教主,將《道德經》奉為無上經典,一下子就聚集起了一大幫人。
沒有旗幟聚不了散兵。旅遊團隊裏有老有少,屬於一個鬆散的團體。在旅遊景點,在繁華鬧市,隨時都會散掉。所以,導遊總是舉着一面小旗,讓自由活動、拍照的遊客能重新找到歸依。
“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是宋江的旗幟,不然就沒有一百單八將同居梁山泊。仁者愛人是孔子的旗幟,不然就聚不了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易經》渙卦主題詞是“王假有廟”。假,乃借也;廟,乃神也。帝王要借重神靈、神龍樹旗,自稱天子,聚合大眾百姓。商人經商也有旗幟。企業精神是聚合員工的旗幟,名牌產品是聚合消費者的旗幟,誠信是聚合朋友的旗幟。
無旗不成大業,有旗也不一定能成大業。樹旗人必須做到禮賢下士。老子曰:“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別人留不住的人才,像源頭的活水,流下來了,怎樣才能接得住呢?水往低處流,你的盆子的位置必須放得更低,你的盆子必須要大。大海的位置足夠低,大海的胸懷足夠大,所以大海留住了百川之水。
秦末,世間有兩杆大旗:一杆是西楚霸王項羽,財大氣粗;另一杆是漢王劉邦,本小利薄。照理説,項羽是杆大旗,乃王中王,人才應聚之,實則不然。項羽本有韓信、陳平等高才,但項羽根本不重視他們,結果他們全跑到低姿態的劉邦那裏去了。
為了聚集人才,企業家必須像大海一樣,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些,把自己的胸懷擴得大些,以禮相待。
以禮相待,一定要表之於行,尤其是對待一些大賢高士,更應以大禮相待,才能聚其心,用其力。如果認為“君子如器”,認為我出錢,你幹活,這已是公平對等了,何必大禮相待,這種以金錢為交易的待人是留不住真正的人才的。士為知己者死,人無禮談不上知己,士何肯為你盡全心呢?
待人以禮,一定要授其職,給其權,予其利。有功不賞,也是無禮,是對有功之人和他的工作成績的不尊重。待人以禮,不一定都得像劉邦待韓信那樣去高築將壇、隆重授印,更重要的是出之於禮人之心,而見之於日常言行。有一農民企業家,施禮於方方面面。他自己吃方便麪,給專家吃小灶;自己騎自行車,給專家租小汽車,盡一切可能提供優越的條件。專家處處受到禮遇,豈能不以心換心。
所以,想要聚集人才,必須要有謙遜的態度,包容的胸懷,禮賢下士,以心換心,才能贏得人心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