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袁隆平一生也忘不了的女人
點擊“關注”,讀更多有意義的故事
【01】
“老爺,少爺中科舉啦!”
聽到兒子袁盛鑑高中科舉的消息,袁繁義內心頗感欣慰。
當年,袁繁義當年和自家兄弟4人,在太平軍攻打清軍時收穫了大筆家財,頗有生意頭腦的幾人商議後決定下海經商。
從商這些年,他漸漸意識到一些道理,真正能改變命運的,還是要靠知識。
於是,在袁盛鑑小的時候,袁繁義便送他去研讀儒家思想,學習詩詞禮儀。再後來,還主持了袁盛鑑與當地權貴家的一名千金小姐的婚事。
在當時社會,成功中舉的袁盛鑑算是妥妥的高知了。後來也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積累,他很快被舉薦到縣政府當起了秘書長。不久又當上了小學校長、農會會長等。
當時,袁盛鑑生了個兒子,給他取名袁興烈,頗有點興高采烈的意思。
跟父親袁盛鑑一樣,袁興烈是個實實在在的“文化人”,不僅傳統文學素養高,還飽受西方文化的陶冶。中西合璧的知識結構,令袁興烈迸發出無限的個人魅力,成為一帶街坊鄰里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北洋時代,有錢人家的孩子們都紛紛開始接觸西方文學。
當時江蘇揚州一户大户人家裏,有名小女孩正在自家庭院裏讀書寫字,熱愛學習的她早早就被父親送到了鎮江的英國教會學校讀書。英國教會學校的校風、紀律都非常嚴格,小小的華靜在這所學校裏儼然如一株小樹苗,不斷汲取養分奮力生長。出色的她在學成畢業後,順應組織安排到了蕪湖一所小學裏面,當起了英語老師。
恬靜的外表和不俗的英語素養,讓這枚新任教師受到了不少的關注。
袁興烈,當時是這所小學的校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袁興烈被華靜的才華深深吸引,對她情愫暗生,經過多番追求後,跟華靜談起了戀愛。
18世紀20年代,兩人正式結為夫婦。
婚後不久,長子袁隆津出生後,華靜辭去了學校的工作,迴歸家庭,一心在家相夫教子,當起了袁興烈的賢內助。因為自打兒時起,有遠見的華靜就深深地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意義。
【02】
婚後,兩人一共誕下6個孩子,其中要數二兒子袁隆平最讓人頭疼。
1930年的9月,袁隆平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當時負責接生的恰巧是“萬嬰之母”林巧稚,在袁隆平的出生證明上,林巧稚給袁隆平按慣例取名“袁小孩”,究其原因不過是那時候父母還沒有給袁隆平起好名字。
後來,這個“袁小孩”有了自己的獨特的小名“調皮的小馬駒”。
因為袁隆平從小就愛闖禍,而且做事情又笨手笨腳的,加上生肖屬馬,所以被父母戲稱他“調皮的小馬駒”。
這匹小馬駒,可不是輕易聽話的主兒。
他天性好動,家裏鍋碗瓢盆只要到他手裏,基本都會被摔一遍;他極富好奇心,圍觀街上的木匠釘釘子,結果學着木匠口銜鐵釘,不小心就把鐵釘吞了進肚子裏;他思維活躍,到中學的時候他的成績已經可以輕鬆位列班級前列。
任憑袁隆平如何調皮,華靜對她的孩子們總富有耐心,在她眼裏,孩子的智商就如同一座寶庫,待有心人細細挖掘,品德和情操則是開啓寶庫大門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掌握在父母的手裏。
顯然,華靜掌管這把“鑰匙”掌管得很好,她用她的學識和智慧教導了袁家6名小孩成為了出色的人。華靜非常崇拜德國哲學家尼采,她在尼采的文字中讀懂了生命的意志力,她把哲學中晦澀難懂的道理用一個個小故事講述出來,讓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了堅強的意志:
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永遠不要自甘墮落。
也許就是這樣的點滴影響,小小袁隆平的心理萌生了自強不息、愛國衞家的精神力。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佔領平漢鐵路,袁興烈義憤填膺,毅然棄筆從戎積極參加由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西北軍抗戰隊伍。
剛滿7歲的袁隆平,跟隨父母逃難至重慶途中不幸跌入江中險喪命,被救起後他決心要學會游泳。於是,他每天在長江邊照着圖解一個個動作自學,終於在新學期開學前,解鎖了仰泳、蛙泳、自由泳等招式。3年後,還獲得了“漢口賽區100米、400米自由泳冠軍”的稱號。
可以説,在那樣的屈辱年代,袁隆平學習游泳也可以理解為“自救”。
【03】
在逃難的這段日子裏,袁隆平親眼目睹了無數國人飽受戰爭摧殘的景象。到處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流離失所、家不成家的哀怨,這令袁隆平內心深處根植的愛國情懷被不斷激發,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做點什麼。
1949年,19歲的袁隆平正經歷人生重大抉擇,即將上大學的他向父親袁興烈請教下一步該怎麼走。袁興烈希望他考取南京的名牌大學,繼續深造數理化。可袁隆平似乎漸漸有了新想法,他跟父親説想學農。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農業首當其衝。但早已飽經風霜的中國社會,最大的難題就是人民的温飽問題。加上袁家世代務農,有農民的淳樸和求真精神,如果能在温飽問題上對祖國和人民有所貢獻,那也不枉此生。
顯然,袁興烈最後被袁隆平這一腔熱血打動,
這和曾經那個一腔報國熱血、毅然投筆從戎參軍抗戰的自己,不正是一樣一樣的嗎?
就這樣,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學附屬高中部畢業後,考入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讀書。在學校裏,他一心撲到了研究遺傳學的課程中。
4年後,袁隆平學成畢業,隨即被分配到安江農校當老師,當起了跟父親一樣的教學園丁。但是,閒不下來的袁隆平利用教課外時間,投身到作物無性雜交的科研中。在遺傳學中,染色體基因起着關鍵性作用,他藉此為切入點選育優良品種水稻,再從分子角度深入剖析,研究作物遺傳的內在基因問題。
可見,他的科研選題,處處關係着人們生活。當時的農作物科研條件並不完善,袁隆平的科研十分辛苦,常年在農田與實驗室之間奔波。風吹雨淋、日曬霜打,即便如此,他也從未被困難打倒。
終於,上天總是特別眷顧努力的人。1960年的夏天,也就是袁隆平畢業的7年後,他在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
欣喜若狂的袁隆平馬上將這株水稻帶回了實驗室,經過多番研究,終於讓這株“天然雜交水稻”大面積種植在試驗田上。
1966年,袁隆平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距袁隆平大學畢業已經過去12個年頭,在這12年裏,他全身心泡在實驗室裏,用一組又一組數據、一次又一次實驗去推翻外界的固有認知。
所幸,論文發表後,袁隆平的科研受到極高關注。但剛要挽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時候,袁隆平卻因文化大革命遭遇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他的水稻雜交實驗被迫中斷。
【04】
直到1972年,國家將雜交水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協作攻關。得到肯定的袁隆平更加全身心投入到水稻科研事業上,結果因為忙於搞研究,家人不忍打擾,結果連父親袁興烈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
那時,他回到家中,父親已經病逝好幾個月了。
袁隆平心碎不已,但是雜交水稻科研正處關鍵時刻,他無暇顧及自家情況,沒過多久又投身到試驗田裏。
終於,1973年,水稻畝產從原來的300公斤提升到了500公斤,這組數據在日後的科研中還在不斷突破。
只是,在他心中,這些遺憾卻成了一輩子也忘不掉的心事。
當年,為了照顧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心疼孩子的華靜隨他一路住進了小山村裏。
這個當年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户人家小姐,就這樣跟着她的兒子,在田間日下耕耘勞作。60歲的袁隆平每每忙完歸家,都能吃上一口87歲老母親做的熱飯,心裏也是暖滋滋的。
可惜,他太忙了。忙到有時候忘記自己多久沒有好好陪陪自己的母親,忙到廢寢忘食,忙到華靜離開人世他也未能好好道別……
後來,袁隆平的成績越來越突出,一座又一座的獎盃被他攬入懷中,他卻總是嘆息:
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媽媽您啊!
也許,比起榮耀的獎章,他更想擁抱一下他的媽媽吧!
有人勸他,90歲了,可以退休了。
他卻説:退休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
他用一聲心血傾注在農田之上,為人民温飽、祖國安定默默貢獻屬於自己的力量,他雖老邁,但仍舊有雄心壯志。
他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一個“覆蓋全球夢”。袁隆平期待百歲之前實現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20噸的目標,更期待雜交水稻造福全球,每年增長的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並且,他一直在努力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不過如此。
”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一文中表達的這種熱愛,恰似袁隆平的執著。
如今,他真的老了,那“調皮的小馬駒”已經滿臉皺紋,彎了腰身。他不再奔跑,但他仍舊用他的步伐,踏遍這美麗的神州,踏遍他熱愛的土地,造福他熱愛着的人們。
但願,時光慢些走,袁爺爺安康!
—END—
(作者:百萬楊多餘 文章原創,圖片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