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字強、嶽冉冉、龐明廣)7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神童”獲獎是怎麼“評”出來的?該徹底清理青少年科創大賽亂象了!》的評論。
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科研項目,在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三等獎一事引發輿論熱議。公眾質疑,究竟孩子是“神童”?還是父母的“神通”,存在“父母搞研究,兒子拿成果”的造假嫌疑?
對此,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佈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項目學生系該所研究員之子。該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佈通報稱,決定撤銷該項目所獲的“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通報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我們在關注進展、追問真相的同時,也應對以下問題進行反思:其一,家長“愛子之心”如何避免變成“坑娃之禍”?其二,有關部門機構該如何積極作為,完善教育和科技創新評價體系,最大限度維護科研規範與教育公平?其三,如何激發和保護孩子科創積極性,善待每一位孩子熱愛科學之心?
一個起碼需要碩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獨立操作的科研項目,竟然由一名六年級學生獨自完成,這多少有點超出公眾的常規認知。如果調查結果真的指向人們猜測的“科研造假”“學術腐敗”,“望子成龍”心切卻不遵守誠信原則、違反學術規範的父母,自然應當受到嚴肅處理。他們“實力坑娃”之舉,樹了“壞典型”,不但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也對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
更應該追問的是,面對明顯超出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負責科技創新大賽評獎的機構和評委,是否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評獎導向是否存在偏差?評審把關是否存在不嚴、甚至暗箱操作的漏洞?
此事引起輿論強烈關注,折射了民眾對科研造假行為的痛恨和對科創比賽規則公平以及教育公平的期待。
誠信守則本該是科研從業者基本底線,如果父母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用來助推孩子“競跑”,顯然有違教育公平,損害公共權益。公眾更希望以此事為契機追問真相,推動實現學生升學與各類不合理加分項目的有序脱鈎,清理青少年科創大賽中可能存在的亂象,讓比賽更公平、更純粹,真正迴歸到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質的正確道路上。
當然,現實中確有很多少年通過參加科創比賽收穫啓發,進而踏上科研道路,我們不能因為個別“造假”案例徹底否定青少年科創大賽的積極意義,應該給更多熱愛科學、樂於創新的孩子創造更為公平合理的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