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控糖成飲品行業新趨勢 專家提醒:無糖飲料仍有健康風險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經典

隨着消費者健康需求凸顯,傳統飲料由於高含糖量增加肥胖、齲齒、三高等風險而飽受詬病,減糖或無糖飲品成為時下流行。但監管部門抽檢無糖飲品發現,產品與標稱“無糖”並不相符,無糖飲料是否真的無糖?也備受關注。

趨勢各大品牌上新無糖飲品

據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69%的中國受訪消費者聲稱正在嘗試減糖產品,無糖、低糖飲料在2019年的銷量增長了13%,高於飲料總體0.6%的增長率。如元氣森林的元氣水、燃茶等無糖、零卡產品2019年銷售額近10億元,其公司成立不到3年估值達40億元人民幣。

隨着控糖被消費者看重,多個品牌推出無糖或減糖產品。除了可口可樂等碳酸飲料減糖,其他飲料品類也加入其中,如乳飲料方面,蒙牛、伊利旗下乳酸菌飲品在今年4月皆推出減糖款,宣稱減糖25%;植物飲料品牌銀鷺今年4月推出無糖茶品牌“山雲茶畫”;無印良品3月上新烏龍茶、綠茶和普洱茶3款無糖茶。

控糖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口味,也為政府有關部門所倡導,如早在2017年發佈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中已提及減糖。特別是對引起“高糖預警”的奶茶,監管也較為嚴格,如今年3月,上海市奉賢區市場監管局抽檢CoCo都可旗下奶茶門店現制產品,發現宣稱“無糖”的多款奶茶產品總糖含量均在每100克3.6g—6.1g,與宣稱的“無糖”不符,罰款3萬餘元。

在此環境下,常被質疑含糖量過高的新式茶飲品牌也開始控糖,不僅可以自選半塘、三分糖、無糖等甜度,奈雪的茶還在3月推出免費替換“0卡糖”,其甜味源於羅漢果、甜菊葉中的提取物,以及葡萄糖發酵得到的赤蘚糖醇。此前,喜茶使用了低卡甜菊糖,可加1元替換原有的蔗糖成分。CoCo都可、1點點、樂樂茶等品牌則使用阿拉伯糖作為代糖。

測評8款無糖飲料部分有代糖

飲料控糖主要針對添加糖,如蔗糖,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有關規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添加糖含量低於5克即可標註“低糖食品”,低於0.5克即可標註“不含糖”,這意味着標稱“無糖飲料”可能仍含有少量糖分。

無糖飲料是否真的“無糖”?新快報記者在便利店購買多款無糖飲料發現,其配料及營養成分確實0糖,但部分產品並非0卡,也有其他碳水化合物成分;在口味上,多數無糖的茶飲、氣泡水沒有甜味,而無糖的碳酸飲料和部分果味茶飲仍有甜味,總體感覺比含糖飲品更為清爽;價格上與同品牌同規格含糖飲料相比售價差距不大。

其中原味無糖茶飲類產品配料十分簡單,除水及茶葉外,沒有蔗糖或者代糖,食品添加劑僅為維生素C或碳酸氫鈉,如維他無糖玄米茶500ml售價8元,三得利烏龍茶1250ml售價10元,二者營養成分皆達到0卡、0脂、0糖,但鈉含量NRV%為1%;東方樹葉綠茶500ml售價4元,不僅0卡、0脂、0糖,鈉含量也為0。另一款網紅元氣森林無糖茶燃茶桃香烏龍茶500ml售價6元,配料中使用了代糖成分赤蘚糖醇,膳食纖維聚葡萄糖,還有濃縮桃汁、食用香精等,在其營養成分上,糖含量為0,脂肪含量為0,但作為果味茶飲,每100g有能量23KJ,碳水化合物3.2g及鈉17mg。

在氣泡水或蘇打水中,怡泉蘇打水、屈臣氏蘇打氣泡水330ml裝售價皆4元,營養成分為0卡、0脂、0糖,但每100ml鈉含量分別為27mg、12mg。元氣森林青瓜味蘇打氣泡水,同樣做到了0卡、0脂、0糖,並使用了赤蘚糖醇、三氯蔗糖作為代糖,產品每100ml鈉含量6mg,碳水化合物3.8g。

在碳酸飲料中,可口可樂零度330ml售價3元,0卡、0脂、0糖,根據配料其甜味來源於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安賽蜜。

提醒無糖飲料仍有健康風險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專家介紹,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安賽蜜等代糖的甜味遠高於蔗糖,但熱量為0;木糖醇、赤蘚糖醇等代糖也有相當甜度,會產生極低的熱量。但這並不意味着減肥羣體可放縱飲用無糖飲料,一方面無糖飲料雖可能提升人們對其他高熱量甜味食物的需求;另一方面,無糖飲料口味較淡,且給人低卡的感覺,容易導致增加其他食物的攝入,“喝無糖飲料配蛋糕、配火鍋,熱量攝入並不少”;同時,“無糖飲料不含蔗糖,但其他非健康的成分可能並不少,總熱量也不低。”此外,對於無糖的新式茶飲,“奶油成分、珍珠等配料添加也含有糖分,消化吸收後仍是熱量。”因此,沒有蔗糖的飲品並不等於熱量低,過量飲用仍然有引發肥胖的風險。

代糖對人體是否安全?該專家表示,“目前尚無權威的結論,隨着研究的發展可能推翻過去的認知。但有研究顯示,長期攝入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飲料更易誘發肥胖及二型糖尿病,安賽蜜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劑相比天然的糖分存在更多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