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遠隔萬里,來赴“壹桌”之約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壹桌”計劃吸引了不少想要為湖北學生出一份力量的海外學子。 馬怡然就是其中之一。為了給屏幕那端的初中學生講好物理課,馬怡然認認真真準備了不少備課筆記,她認真負責的表現也贏得了許多學生家長的稱讚。 圖為馬怡然正在在線授課。

今天的湖北,全面重啓。對於“壹桌”計劃的參與者來説,他們共同擁有一段關於荊楚大地的特殊又難忘的珍貴記憶。

那是3個月前,湖北疫情形勢嚴峻,學生的課堂轉至線上,與此同時,難題也接踵而至:學習自制力不強、同老師交流不便、家長繁忙無法陪伴……由此,“壹桌”計劃應運而生:這是一個成員來自國內外百餘所院校的志願者團隊,致力於在疫情防控期間為湖北學生提供一對一在線輔導,為他們守好這張安靜的書桌不被打擾。

“壹桌”計劃的各個團隊裏,幾乎都有海外學子志願者的身影,萬里之外的他們守候在這張“在線書桌”旁。於海外學子而言,這張書桌也是一處心靈港灣,大家互相陪伴,將温暖從寒冬傳遞到春天。

一方書桌一片淨土

王潤昕就讀於美國杜克大學,是活動發起人之一。今年2月,面對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學生無法返校的狀況,她與幾個高中同學決定發揮自己的長處,通過“一對一”線上授課答疑的形式幫助湖北學子。在3月1日發佈的志願者招募推送中,他們寫下了自己的決心:學海無涯,我們與湖北學子同舟共濟。

招募啓事發出後,報名人數之多超出預期。從3月1日開始,到4日第一批志願者招募結束,這個最初只有7人的團隊收到了1000多份簡歷。由於項目開始時人手不足,王潤昕笑稱自己幾乎“在美國過起了中國時間”,7人團隊完成了簡歷審核、志願者面試、通知發送等一系列工作。

“壹桌”計劃開始之時,項目團隊便收到了不少求助:滯留武漢的外地藝考生、感染新冠病毒後剛剛康復準備備戰中考的初中生……當時首批志願者招募尚未結束,幫助計劃就得快速上馬。王潤昕坦言,這個過程確實有些倉促,但時不我待,“能早一點是一點,多幫一把是一把”。萬里之外的志願者即刻上線,為學生答疑解惑,和學生共渡難關。

海外志願者和湖北學子的書桌雖遠隔重洋,但通過一節節網課彼此相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留學生,在這個非常時期、以這樣一種特別的形式走到了一起。這,令王潤昕難以忘懷。

學業暫停“變身”助教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本應回到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繼續學業的劉永珍遲遲無法返校,“宅”家的她因而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看到“壹桌”計劃的招募推送時,劉永珍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加入“服務對象聯絡團隊”,成為一名“助教老師”。

劉永珍負責聯繫4名學生,每個學生根據科目需求的不同,為其匹配2至3名志願者教師。劉永珍需要通過微信羣組建“學生 家長 志願者”的服務團隊,並協調“需求提出 服務開展 反饋收集”的全流程運轉。從項目啓動的第一天開始,為家長答疑解惑、課前提醒、課後反饋課程效果並收集意見等瑣碎細密的工作就一項一項地落實着。

初次上課前,對於“壹桌”計劃這個項目和志願者,家長或多或少地心存疑慮,劉永珍耐心地一一向家長解釋。第一次課程結束後,家長紛紛在羣裏表達了對老師的讚賞與感謝,有的家長還熱情地邀請“小老師”們疫情結束後來武漢做客。

“壹桌”計劃不僅把劉永珍帶到了湖北學子的書桌旁,也把一羣來自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夥伴帶到了她身邊。劉永珍坦言,在國外上學很少有機會認識這麼多熱心又優秀的朋友,同時,參與這個活動也讓她有機會扛起自己的那份社會責任。“從某種程度上説,我們幫助無法回到教室正常上課的孩子們重啓生活進度,也讓我因疫情停滯的生活重新起航。”

分享知識雙向給予

通過“壹桌”計劃,就讀於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秦禮納來到了一名五年級小學生的書桌旁。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兼顧,每週3小時的授課中,秦禮納也在探索着符合小學生接受程度的授課模式:語速放慢,把細小知識點掰開揉碎,耐心講解。

上課,在秦禮納看來也是一個雙向給予的過程。留學期間,她就在數學幫助中心擔任線性代數課程的助教,為低年級同學答疑解惑。在她看來,“把知識講出來”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她還參與了“壹桌”計劃的知識分享活動,以錄課形式講解化學知識,以期有更多學生能夠在項目中有所收穫。

從中學開始,秦禮納就一直熱衷於參加各類志願活動。於她而言,“分享”的意願讓她在保持求知渴望的同時,也能夠盡己所能將知識傳遞出去。

秦禮納所在學校的一位教授,瞭解到秦禮納在完成自己學業的同時還為湖北學生線上授課時,如此稱讚:“她有跨越國界的全球視野,同時也在回饋自己的家鄉和社會,這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