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本”考研上名校:一個越來越遙不可及的夢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經典

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青塔(ID:cingta-com)

“我來自普通二本,想考一流名校,現實嗎?”

每一年的考研季,知乎的問答下,這樣的不安與彷徨隨處可見。

對於許多二本院校的學生而言,在經歷了高考的失落與不甘之後,想要進一步提升學歷,考研是他們能夠找到的為數不多的出路,甚至是僅有的“救命稻草”。

然而,在經過四年本科學習之後,若想通過考研重拾名校夢,實現學歷上的逆襲,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或許是一道越來越難以逾越的天塹。

越來越高的推免比例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2020年我國擴招了18.9萬碩士研究生,總錄取人數突破百萬大關,為歷年之最。但是與341萬的報名人數相比,依舊有超過200萬考生最終未能在這一年“成功上岸”,能夠順利考上名校的更是寥寥無幾。

在“倒下”的這兩百多萬考生中,雙非和二本院校的考生無疑是絕大多數。

對於他們而言,落榜雖然充滿了遺憾,卻是他們這個羣體在考研這件事上最常見的一種結果。對於將目標設為名校的考研黨來説更是如此,畢竟在走進考場之前,超過一半的名校入場券就早已與他們無關。

在各大名校每年錄取的碩士研究生中,推免生佔了很大一部分——他們是二本院校考生們無法戰勝的對手,這在高考成績出爐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

截至2020年,我國有着總數超過3000所的高等院校,卻僅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資格,其中有推免資格的二本院校數量幾乎為零。“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僅擁有絕大多數的推免名額,從這137所高校中走出來的本科生也是各大名校推免生的主要來源。

從各大高校的推免率看,北京大學(校本部)2019年的推免率為53.4%,有近半數的北大本科生能夠得到推免機會,而同樣身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寧波大學和西南石油大學的推免率還不到3%。即使是在“”雙一流“高校們之間,推免名額的數量都有着天壤之別,通過本科四年的努力來獲得一個推免生名額,更是二本院校考生們難以奢望的事情。

2013年,教育部曾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單位招收推免生數量不得超過本單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50%,各專業必須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計劃用於招收統考考生。

但是從近些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情況來看,正有越來越多的名校推免生數量佔比逐漸超過50%。

以華南某211高校為例,其新聞傳播學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擬錄取的236人中,通過推免錄取的便有130人,除去校內調劑,通過研究生統考順利上岸的只有76人,佔比為32%。

正是因為逐步升高的推免生比例改變了招生結構,才讓許多考研黨陷入了“研究生總體規模在擴招,自己報考的專業卻在縮招”的進退兩難,通過研究生統考進入名校的難度也日益上升。

不過,這依舊不是最令人沮喪的情況。最令二本院校考生感到無力的,是許多名校的優勢專業,他們根本連報考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徒勞地望洋興嘆。

2019年,北京某985高校的中國學(哲學與宗教)、地理學(景觀設計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保險碩士、統計學、高等教育學等專業只招收推免生;

上海某高校的部分專業不僅接收推免比例達到90%以上,其中固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等基礎專業推免比例更是達到100%。

難以企及的調劑門檻

和部分高校寧願統考無一人過線也要想盡辦法調劑錄取的名校生源不同,二本院校的考生在名校考研中的退路也越來越窄。每年考研的調劑環節,正在成為他們越來越難以邁過的一道坎。

2016年,山西大學接收調劑的專業共108個,在調劑專業中提出對考生本科院校有層次要求的有4個,僅佔3.7%。而在2018年,山西大學共有109個專業接收調劑,其中對考生本科院校有層次要求的有34個,佔比增至31.19%。

同樣的,2016年,南昌大學接收調劑的專業共106個,在調劑要求中提出考生本科需畢業於985/211高校的調劑專業僅有1個,佔比0.94%。而2018年南昌大學接收調劑的專業有59個,其中提出本科需畢業於985/211高校的調劑專業有30個,佔比高達50.85%。

高校們越來越多的硬性本科門檻要求,使得每一年都有許多二本院校的高分考生被攔在門外。即使懷揣着400+的初試成績進入名校複試,最後只能調劑到另一所二本院校的案例並不算罕見。

而對於立志一定要考上名校改變學歷出身的二本考生而言,通過二戰乃至三戰去博取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也就成了一種高壓之下的無奈之選。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17年201萬的研究生考試報名考生中,往屆考生數量為88萬人,佔比為43.8%;2018年238萬考生中,往屆考生數量為107萬人,佔比為45%。而往屆考生的加入,無疑更進一步加深了研究生考試的激烈程度和殘酷性,越來越大的分母,也讓想要化身成功考取名校研究生的那為數不多的分子變得越來越艱難。

殘酷的背後是定位的不同

無論是提高推免生比例,還是設置調劑門檻,學校的目的只有一個:獲取更多優質生源,提升研究生教育整體質量。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招生單位認為生源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分別是專業知識儲備和科研經歷。同時,超過五成的招生單位認為,交流能力、本科院校層次、競賽獲獎情況這些也很重要。與這些因素相比,本科專業、筆試面試成績的重要性相對較低。

良好的本科出身,意味着接受過更好的教育教學和學術規訓,這對研究生階段的進一步學習深造至關重要。

《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披露,超過九成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的質量普遍高於統考生,超過六成招生單位認為推免政策對考生來説比較公平。

而從考生的角度來看,“想要改變學校背景出身,提高就業競爭力”才是他們考研的主要目的——在一份關於考研動機的調查中,出於這一目的而考研的考生比例甚至超過了七成。

正因如此,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碩士報考人數正在逐年升高。和培養學術人才的學碩相比,專業碩士培養更加強調應用性,注重培養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不僅研招推免人數佔比較小,大多數專業的專碩初試難度也相對較低,是許多人尤其是二本院校考生的首選。

不過,名校專業碩士的錄取或許正在逐步向非全日制轉變。

非全日制專碩是專業碩士未來發展趨勢?

2016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非全日制專碩正式納入統考,有專家指出非全日制是專業碩士的未來發展趨勢。

如北京大學在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啓動會議上就明確,在穩定學校總體招生規模的基礎上,逐步減少全日制專業碩士的招生規模。

今年8月份,中國人民大學官網也發佈了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招生調整的公告,決定該專業在2021年的統考階段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業生源。

此外,武漢大學會計專碩從2017年起統考階段招生全部為非全日制;華中師範大學在2020年取消全日制應用心理學專碩招生,全部招收非全日制專碩。

不過從提升就業競爭力的角度講,目前非全日制專碩依舊存在社會認可度不夠高的問題。儘管教育部早已明文規定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學歷學位證書具有相同效力,但非全研究生們的處境依舊不容樂觀。

圖|澎湃新聞

此外,動輒數萬元的高昂學費以及住宿條件、獎助學金待遇等方面的不同,也常常讓許多普通家境的考生對非全日制望而卻步。 不少高校的非全日制專業招生要靠調劑來完成,非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革推進。

我國目前“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高考招生人數佔全國招生總量的比例約為4.7%,而即使是本科一批錄取率最高的北京市,也不過在30%左右。對於絕大多數的學子而言,考上大學,往往只意味着走進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

在高考之前,認知程度、家庭背景、學校優劣乃至所在省份,都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學。而在步入大學校園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隨着視野的開闊想要謀求進一步的深造也在情理之中,值得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鼓勵和支持。

雖然很難,懷揣名校夢的考生同樣不必氣餒,“逆襲”從來不是易事,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需要所有人努力地去爭取,或許正是因為希望如此渺茫,所以最後的喜悦才會顯得更加可貴。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塔”。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考研
  • 大學
  • 高校
  • 招生
  • 研究生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13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