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最失落的明清皇城,宏偉宮殿淪為菜地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説起明清皇城,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京紫禁城,北京故宮氣勢恢宏,早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知名的宮殿建築之一,但明清兩朝就一處皇城嗎?當然不止,還有瀋陽故宮,南京故宮遺址等。明清兩朝其實共有四處皇城,南京故宮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皇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築的母本。北京故宮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建造的皇宮。瀋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入關前建造的皇宮。那麼還有一座呢,那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家鄉鳳陽建造的明中都。

明中都大概也是最失落的明清皇城了,它不在北京也不在南京,而在一座淮河南岸的小縣城,它花費巨資打造,耗時六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宮城比北京故宮還大12萬平方米,最終卻沒有做過一天皇宮,直至湮沒在兵荒馬亂之中,到了近代,更是伴隨着“破四舊”的號角,能拆的拆,能砸的砸,除了尚存殘破的城門和一段城牆外,皇宮早已成為幻影,曾經宏偉的宮殿變成阡陌縱橫,荒草叢生。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我現在站立的這片土地上開啓了一項重大的開國工程。此時,明朝剛剛建立,明太祖朱元璋與羣臣議論建都之事,提出“臨濠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何如?”明朝開國將領多為淮西人,也都願意衣錦還鄉,當下君臣一拍即合,因中都宮闕要建在鳳凰山之陽,於是改濠州為鳳陽。

為了建成家鄉的這座都城,朱元璋可謂不惜血本,明中都都城分為內、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長30公里,開九門;中為皇城,周長8公里,開四門;內為宮城,周長3.68公里,開四門。

這項重要的開國工程調動全國物資,所用木材不僅向全國徵調,甚至還大量從附屬國進口。

建築牆體先用白玉石須彌座或條石作基礎,上面再壘砌大塊城磚。而砌築時則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漿,關鍵部位甚至用生鐵溶灌,希望永固千秋。

雕欄玉砌,瓊樓玉宇,數以萬計的工匠為這個嶄新的王朝打造着一座中國最富麗堂皇的皇家建築,倘若存世,應該也不輸北京故宮。

全國徵調工匠、民夫、罪囚、移民、軍隊共一百五十餘萬人,淮河南岸的鳳陽儼然成為一片巨大的工地。

你可以想象,這是一條13.5公里的中軸線,兩側建有東西對稱的左右千步廊、中書省、大都督府等中央文武官署,太廟和社稷壇,文華殿和武英殿、文樓和武樓、東宮和西宮。

大明門前,雲濟街上,向東排列着城隍廟、金水橋、國子監、鼓樓;向西排列着功臣廟、金水橋、歷代帝王廟、鐘樓。

進大明門,沿御道走完寬闊的凸字形廣場,入紫禁城承天門,經端門,過外五龍橋至皇城午門。

進午門,過內五龍橋,入奉天門至正殿。正殿是中軸線的中心,往北入後宮,出皇城玄武門,經苑囿,越鳳凰山巔,出禁垣北安門,下鳳凰山,徑北直指中都城北門。

皇城周長九里,開四門:南為承天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紫禁城周長七里,開四門: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時至今日,轉眼卻成空,650多年過去了,一切都已灰飛煙滅,塵歸塵土歸土,突兀的城牆圍住一片荒地,訴説着大明王朝曾經的輝煌。

大概無論是主持全部工程的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還是那上百萬工匠、民工,誰都不會想到,他們辛苦營建的宏偉工程,不僅沒有做過一天皇宮,最終還成為了一片菜地。

建了整整六年,都快要竣工了的的明中都,為什麼會突然停工呢,《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的罷建原因是:“初,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所以明史給出的停工理由是“勞費”,也就是太花錢了,但該花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停工不是更浪費嗎?

其實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卻開啓了一項浩大的營建工程,這情形有點和秦始皇修長城差不多,工匠們不堪壓迫,發起鬥爭,有人用紙人木偶之類的東西,置於屋脊,進行詛咒,朱元璋一氣之下將工匠殺的僅存千餘人。而且作為一個迷信的開國皇帝,“壓鎮事件”給朱元璋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其二是建造明中都的初衷是和打下大明江山的開國功勳們衣錦還鄉,但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朱元璋疑心越來越重,對這批淮西舊人的猜忌越來越深,大多數開國功勳最後落了個不得好死,衣錦還鄉的美好初衷當然也成為泡影了。

中都停建後,後來也未用作京師,被定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經常在鳳陽曆練、練兵,居住在中都城內,後由於朱棣遷都北京,北京距鳳陽遙遠,宮殿逐漸荒廢,明末,農民起義軍攻陷中都,中都城內外大量建築被焚。

如今的明中都還剩下什麼呢?還剩下午門、西華門和東華門遺址,以及一段一公里左右的城牆,附屬建築還剩下鼓樓基座,重修了鼓樓,重建了鐘樓。

如果早來5年左右,你還能看到明中都非常滄桑的景象,這些年,城門和城牆得以部分修復,曾經殘破的西華門,已經修繕一新,但總覺缺了一點什麼。

西華門外,大片的薰衣草正在開放,賞花的人中,很多未必知道,這裏曾經有一座和北京故宮類似的建築。

除了明中都皇故城外,曾經的明中都還剩下什麼呢,附屬建築中還剩下這座鼓樓,但,只有鼓樓基座才是原物,樓閣是重建的。

明代的鼓樓基座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這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鼓樓,小縣城中的這座鼓樓,比著名的西安鼓樓還有宏偉。

門洞正中上方是朱元璋親筆題寫的楷書“萬世根本”四個大字。

鼓樓西面六里之外,曾經也有一座古老的鐘樓,完全被毀後,2017年重建。

“説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中都的建設,使鳳陽縣成為了一個十幾萬人的大城市,但隨着明中都政治上的被忽視,經濟上也開始蕭條,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失。因修建中都而遷徙來的大量人口,又因中都蕭條頹敗,缺糧少食,不得不唱着花鼓,逃荒求生。到了明末,農民軍攻佔中都,一把大火過後,中都徹底衰敗,至清朝,江山易主,鳳陽徹底沒了陪都的名號,又變回了原來的那座小縣城,時至今日,鳳陽仍是滁州下屬的一個小縣城。#走吧自駕去旅行##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