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除掉楊修?3年後,劉備發現曹操的高明
曹操雄才大略,自刺殺董卓以來,他便下定決心拯救天下百姓。曹操四處招攬謀士、武將,經過30年的時間,終於佔據兩分天下。公元220年,整個天下能與曹操較真兒可就只剩下孫權與劉備了。
劉備相比孫權而言,手段老道、殺人無形、極善收買人心,是曹操最大的敵手。公元217年,剛剛過完年,曹操就急着攻打孫權,而且還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孫權不得已向曹操投降,《三國志》: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重結婚。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劉備卻突然進攻漢中,劉備這一招,可以説是搞得曹操措手不及。
這個時候,曹操終於明白,呂布為什麼要罵劉備是叵信之輩,狡猾之徒。曹操不得已親自帶兵進入長安,以防止劉備攻佔漢中。然而,劉備出其不意,而且佔盡兵力、人員、地勢上的優勢。在與曹操對峙數月,老將黃忠除了夏侯淵之後,曹操便決定放棄漢中了。
在《三國志》有這樣的記載,“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夏五月,引軍還長安。",可以看出,在漢中一戰之中,是劉備贏了。但是曹操就徹底輸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漢中之戰,曹操雖然沒能打敗劉備,但是曹操卻做了幾件大事情,不但算計了劉備,就連東吳的孫權,也在曹操的算計之中。那麼,曹操當時到底做了幾件什麼事情呢?
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了當時的隨軍主簿楊修!這讓很多人搞不明白,楊修是一個文官,相當於只是一個參謀而已。為什麼曹操偏偏把他給除掉了,而放棄了極富野心的司馬懿?司馬懿與楊修相比起來,司馬懿的威脅可是遠要比楊修大多了。但是曹操,為什麼偏偏要除掉楊修呢?
其實,曹操處死楊修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3年後,也就是在劉備臨死之前才發現當時曹操的高明!
其一,楊修自以為是,教唆軍士收拾行裝,觸犯軍法。
楊修才能出眾,當時曹操便帶着楊修上了漢中戰場。由於是急軍上陣,曹操最自始至終都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使整個戰局變得非常的被動。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其實,曹操當時心中是非常的鬱悶的。用兵數十年,曹操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是不多的。
是夜,夏侯惇前往曹操營帳,詢問曹操當夜口號是什麼?曹操便見自己碗之中有“雞肋!”,同時回想起自己引兵來與劉備相爭漢中,勞兵費時,終究毫無戰果。於是,便對夏侯惇道:“雞肋!”,後來,當夜口號傳到楊修耳中,楊修便教軍士裝備收拾行裝。
楊修之舉驚動了夏侯惇,同時也把曹操給惹怒了。隨後曹操,便給楊修安了一個“惑亂軍心”的罪名,把楊修給正法了。其實,古代行軍打仗,最在乎的就是軍心。楊修觸犯軍法,其罪不小也!
其二,楊修乃是原漢室幹族代表系人物,與曹操所建立的曹魏政權相左。
眾所周知楊修乃是弘農楊氏的傑出人物,其父楊彪官至太尉,勢力很大。《後漢書》“自震至彪,四世太尉”,這説出來,感覺有點類似袁紹的家底。如此強大的勢力,肯定是曹操建立曹魏政權路上的絆腳石。
曹操其實一直在尋找機會,早就想打壓原先的漢朝政治勢力。如此一來,便可以殺雞儆猴,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楊修當時之舉,雖然耍了小聰明,但是卻最終是死在了曹操的算計之下。
其三,楊修參與立嗣之爭,植敗則修休!
在曹操稱王之後,一來加強對外用兵的頻率,二來也在尋找自己的接班人。畢竟曹操他知道,自己上了年紀了,想要在今生一統天下,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怎麼辦呢?選擇一位靠譜的接班人來繼承自己的霸業。
在曹操的眾多兒子之中,只有曹衝最聰明,但是曹衝早夭。除此之外的話,就是曹植,還有就是曹丕。曹植相比曹丕來説,更擅長於文章的寫作,愛好作詩,軍事方面的才能欠佳。而曹丕不但繼承了曹操的狠辣,而且權謀也是非常了得。
王位的繼承人,當然在曹植與曹丕兩人之中來選擇。那麼,到底選擇誰呢?曹操,出題來考驗兩個兒子。起初都是曹植佔了風頭,但是“知子莫若父”,明知曹植更長於寫文,為什麼考驗他的軍事題目他也能夠做上來。
後來,曹操發現,原來是楊修在背後幫助曹植。其實,在這個時候,曹操便想要除掉楊修。只不過,這條罪名不足以讓楊修正法而已。
其四,曹植落榜,曹操為曹丕打壓曹植勢力。
在古代生在帝王之家,其實大部分的人結局都是悲催的。為了爭權奪利,很多兄弟相殘,姐妹互撕,甚至是母子,父子之間的慘鬥。當然了,曹操作為歷史上少有的雄才。他當然得考慮到後面的事情,如果把王位留給曹丕,那麼曹植肯定會心懷不滿。
那麼,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呢?很簡單,打壓曹植的勢力。在曹植手下,楊修則是第一謀臣。因此,除掉楊修,曹操他只需要等待一個時機。除了處死楊修之外,曹操還把曹植的妻室崔妃給處死,這恰好驗證了曹操是在為曹丕鋪路。
綜上分析來看,楊修雖然才華出眾,但是為人恃才放曠,最終撞在了曹操的槍口之下。楊修的死,其實是必然的。
當時,曹操是魏王。而劉備先是漢中王,而後自己稱帝。在劉備稱帝之後,蜀漢勢力大大降低,關張身死,黃忠、馬超,等五虎上將皆身死。最後,劉備還在夷陵之戰中敗給了陸遜。倘若曹操知道,恐怕要笑出內傷來。
在關羽張飛死後,劉備痛定思痛,特別是在夷陵之戰過後,劉備更是開始總結人生。劉備他在分析,自己的事業到底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功,蜀漢政權的最終歸途又是哪裏?在白帝城彌留之際,劉備開始異常的清醒。
他把蜀漢大權全部交給信得過的諸葛亮,而且還把各個派系之間的關係搞得非常精妙。最後對丞相諸葛亮説,“我看,馬謖之才不能用之。”,為什麼劉備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提出這個人事建議。能説明什麼問題?
很簡單,劉備他肯定在分析曹操的一生。他曹操為什麼會如此成功?而他劉備卻混得如此的狼狽?最後劉備提到馬謖這個人,其實就是看透了馬謖並無實學。同時提醒諸葛亮日後用人一定要看能力,千萬別看是哪個派系的。
其實在劉備眼裏,馬謖,就有點類似於曹魏的“楊修”一樣,楊修有才,但是立場不對。然而,馬謖,胸無大才,而還自以為了不得!實乃是,禍端所在也!
其實除了馬謖,楊儀同樣如此。《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有這樣的記載:“先主稱尊號,東征吳,儀與尚書令劉巴不睦,左遷遙署弘農太守。”,這段介紹説的就是關於楊儀的故事。當年,楊儀與劉巴不和,後來劉備就給楊儀安排了一個虛職。讓他,沒有當權之日!
其實劉備當時對楊儀的人事任命,包括建議諸葛亮慎用馬謖,都是參考了曹操的用人方式。特別是在對曹植一事,還有楊修事件身上,找到相應的處理方式。
曹操不愧為梟雄,有資格讓劉備學習。
同樣的,司馬懿雖然更加有才,有深懂兵法,謀略,但是他基本才不外露,特別是軍事才能。像這樣的人,留之無害,除之必損,只要控制他的地位,便是成功。這或許也是曹操,為什麼沒有除掉司馬懿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