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約定秋後自覺回來受死,結果如何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經典

李世民毫無疑問是一個相當有作為的君主,在他在位的那段時間裏,雖然是面對着一些爭議,但是他確實是一個非常適合當皇帝的人。
在他在位的期間,做出了許多不錯的政績,而關於他所做的一件事,在後來有着許多不同的評價,李世民曾放390名囚犯回家,並約定讓他們在秋後自覺回來受死,結果如何?

慮囚制度
在現代,當地方的法院宣判了犯人死刑之後,這起案件還要到最高院進行最後的審核,若是覺得不妥的話也可以駁回重審。這種少殺慎殺以及防止錯殺的刑罰理念,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當時已有對在押犯人進行二次訊察以減少冤假錯案的機制,稱之為錄囚或慮囚制度。
慮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冤假錯案,故而以平反冤案為宗旨,如若是刑罰得當無差錯,也就自然也不會無辜給囚犯減刑甚至一釋了之了。但是,實際上每次執行慮囚,尤其是皇帝帶着個人色彩的慮囚,總會有隨之而來的寬宥以及赦免之舉。

世民慮囚
於貞觀六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又一次親自錄囚。而與之前針對具體案件的寬免不同,他親自詢問了所有死刑犯是否悔改,並得到了滿意的答覆,之後他看着眼前的囚犯們,忽然心中就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把這些人給放了,於是他對囚犯們説道:朕想跟你們做一個約定,我想現在就放了你們,讓你們回家和家人過年,等到來年秋天的時候,你們再回來接受死刑,你們同意嗎?
而在跟囚犯達成明年秋天前自歸的約定後,李世民當即將被判死刑的390名囚犯全部釋放,讓他們回家過最後的年。這件事情雖遭到了眾臣子反對,但李世民還是做了。

囚犯守約
到了第二年秋天,這390名死囚竟然無一記載,全都返回了京師。太宗見他們如此信守承諾,也是非常感動,便將他們全部赦免了事。
這驚世駭俗的縱囚事件就這樣完美落幕,而太宗愛民如子的仁君形象再次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一百多年後,白居易有感於此,寫下《七德舞》:“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來歌頌太宗的英雄事蹟。
遭到質疑
但歐陽修則是將他的疑惑寫在名篇《縱囚論》中:“此豈近於人情哉?”在他看來,這縱囚自歸不過是雙方私下勾結的一場秀而已,不過是為了圖名罷了。

而據《後漢書》的記載,鍾離意便曾經有兩次縱囚的行為。一次他受命將囚犯從洛陽押往河內,但當時正值寒冬,因此一些囚犯因缺少冬衣而受凍生病,以至於無法行走,便被釋放。
而另一次事件則是因一個名叫防廣的百姓因為替父親報仇而被捕,期間母親病死,鍾離意憐憫他,便放他回家辦理喪事。其手下的人紛紛勸他不可,但鍾離意卻毫不動搖仍放了防廣。等到喪事完畢後,防廣也果然如約還獄,於是鍾離意將此事上報政府,結果防廣被免除了死刑,可謂皆大歡喜。
釋囚看法
這其實是用來收買人心的一種方式,李世民通過這種方式,向他的子民們傳達了他的大愛精神,並且告訴了他的子民,他是十分仁愛的,他對於那些即將要死的死刑犯,都能夠如此的仁愛,所以可見李世民真的是一個十分親民的皇帝。

並且,在儒家看來,刑罰最多隻是消極地禁止作惡,而無導人向善的能力,如果要想達到天下大治的太平局面,就應該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眾人。遵循這種理念行事的官員便是所謂的循吏或良吏。
演戲看法
也不乏有人像歐陽修一樣認為是演戲的。因為貞觀之初距離大唐開國不過十餘年,當時的政權並未穩固,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即位本身並不合法,他面對着巨大的倫理壓力以及嚴重的合法性危機。

因此,李世民迫切需要做出一番突出政績,以顯示出自己的治國才能。因此,通過人為手段減少犯罪的人數,便成了李世民宣揚德政以及提振民心的重要舉措。
於是,本着這種原則,在即位之後的李世民便極為的重視刑事案件,並屢屢親自錄囚。在貞觀四年,更是出現了全國死刑犯僅29人的歷史最少紀錄,於是,他當即迫不及待地對臣下宣稱貞觀盛世指日可待。接踵而至的,便是這次規模空前的縱囚事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