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軍閥張宗昌手下20萬人馬,為何卻敵不過10萬北伐軍?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人多雖然可以勢眾,但卻不一定能夠勢重。


對於當時的軍閥來説,手底下的人當然越多越好,人多了至少也能夠在聲勢上獲得一定的優勢。

可是別忘了,還有一句話叫作“兵貴精而不貴多”。

張宗昌雖然坐擁20萬人馬,可是他手底下的人到底夠不夠精?那當然不夠。

張宗昌被譽為“三不知將軍”,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錢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

一個軍閥,或者説一個為將之人,卻不知道自己手底下到底有多少人馬,這樣的人別説優秀了,説他合格都有些勉強。

將不知兵,那可是為將之人的一大忌諱!

可是張宗昌偏偏就犯了這個忌諱,否則他當年也不會淪落到拿錢去賄賂曹錕,懇求曹錕收留他了。

不過,張宗昌能夠跌倒了再爬起來,甚至混得更加地風生水起,那肯定也是因為他確實有幾分能耐。

至少從拉攏人馬這一塊來説,他就做得很不錯。


張宗昌這個人的名聲或許是不太好,但是他不僅很能夠豁得出去,他在很多時候對人也很仗義。

他為了爬起來,所以能夠給郭松齡下跪磕頭,叫郭松齡一聲爹。

他雖然貪財,可是卻又捨得把錢拿出來“仗義疏財”,雖然説是為了收買人心,但好歹確實這麼做了。

用錢收買人心,本來就是古往今來的默契和無往不利的慣用手段,所以張宗昌用錢收買人心並不過分。

這也是張宗昌能夠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拉起一支龐大的隊伍的原因。

可是,人馬是有了,關鍵卻還在於能不能把這些人馬變成精鋭。

只可惜,張宗昌並不在行。


或者説張宗昌的心思就沒放在這個上面,他一直想着大肆斂財,一直想着能夠人多勢眾就好了。

然而,人多勢眾了就一定勢重了嗎?那當然不一定。

讓一支烏合之眾組成的隊伍去打一支滿懷激情、壯志又攜勝利之勢的隊伍,其實成敗早就註定了。


張宗昌之所以會輸,不僅是因為他不會帶兵,手底下的人馬不夠精,也是因為當時的北洋已經成了一盤散沙。

雖然北伐軍興,氣勢洶洶打了過來。

可是北洋軍閥們卻還在窩裏鬥,吳佩孚雖然縮在鄂省一隅,但無時不刻不在想着恢復往日巔峯。

孫傳芳雖然控扼東南,眼光卻在盯着北洋政府和張作霖,還暗暗提防着吳佩孚。

張作霖雖然已經傲視羣雄,可南下之路卻被阻斷,北伐軍興,又想着坐收漁翁之利。

張宗昌雖然投靠了張作霖,也是靠着張作霖才得以掌控魯省,可是心裏卻也在打着自己的小心思。

閻錫山雖説只是北洋外圍軍閥,但是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和野心。

馮玉祥之所以出走國外,後來回國迫不及待又倒了北洋,原因和野心也就更不用説了。


也正因為北洋軍閥一盤散沙,才給了北伐軍逐個擊破的機會,所以北洋軍閥會被北伐軍打敗也就成了意料中事。

孫傳芳都倒了,張宗昌就更不用説了。

況且北伐軍真的只有10萬?並不是,北伐軍實際上是一邊打一邊擴充的,早就超出了10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