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仁者無敵”,一句自娛自樂的話而已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經典

“仁者無敵”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税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從文中可看出孟子對“仁者無敵”給出了兩層意思:1、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人可敵的。2、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民心散亂,無法與仁君為敵。

第一層意思的推理表面上是符合邏輯的,但如果有兩個國家都按孟子所言施行仁政,而這兩個國家之間又互相征伐,那麼哪一國能“無敵”呢?而第二層意思的推理則在表面上也不能成立,孟子先行斷定晉、齊、秦、楚四國都不行仁政,但若這四國不行仁政,都在“奪其民時,陷溺其民”,那他們之前為什麼能戰勝魏國呢?他們哪來的“堅甲利兵”呢?

孟子認為,魏國行仁政後,即使拿着木棒也必能戰勝晉、齊、秦、楚的“堅甲利兵”。我覺得這是典型的睜眼説瞎話,如果魏惠王真信了這話,恐怕都沒地方死去!所以,從戰爭勝負的人角度出發,孟子關於“仁者無敵”的理解是講不通的。

孔子提出“仁”,認為“仁”就是“愛人”,所以孟子也説“仁者愛人”。那麼是不是説仁者要愛所有的人呢?不是的。孔子就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意思是仁者是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棄讓人厭棄的人。孟子同樣認為仁者如果遇到“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孟子·離婁下》)就是説對於那些“妄人”不必在意,因為他們只是禽獸而已,當然不能理解“仁”這一人類的觀點,而對禽獸是談不上仁愛的。

依照孔子對“仁”的理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理解“仁者無敵”呢?既然“仁”就是“愛人”,那麼仁者心中就應該是沒有怨恨的人,沒有鄙視的人,所以仁者心中沒有敵對的人。可是,孔子的仁者“能惡人”如何理解呢?孟子告訴我們,那些人都是禽獸,而禽獸又如何能稱之為“敵人”呢?所以,“仁者無敵”是指仁者的博愛使得仁者沒有了敵對的人,而那些與仁者做對的人都不能被認同為“人”,這些“人”必須做到仁者全心愛他們,他們也愛仁者的時候,才被視為人,到這時,仁者還是無敵。

回到孟子文中所説的“仁者無敵”,我認為合理的解釋是,施行仁政的君王,會贏得民眾的擁戴,同時君王也會愛護民眾,而戰爭必會使民眾犧牲,所以仁君不會對他國開戰,仁君心中沒有敵國。如果他國對施行仁政的國家開戰,那麼這樣的國家就是禽獸之國,算不得是“敵國”的。對於禽獸之國,是必須猛揍的,輸了也是輸給禽獸而已,依然“仁者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