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唐是解決問題的高手,卻在解決問題中走向崩潰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經典

大唐是解決問題的高手,財政困難就捉錢、邊地缺兵就募兵、朝堂不堪就換人。但是,這個解決問題的高手,卻從來不考慮產生問題的原因。

兩個人發現河裏有一個快要淹死的孩子,於是趕緊把孩子救上岸。剛救完這一個,馬上又漂來一個;他們再給救上來,但是又漂來了一個,他們不停地救,孩子卻不停地漂過來。於是,有一個人不救了,他説自己要到上游看一看:到底是誰在扔孩子。

而大唐呢?它從來不派人到上游去看一看:為什麼缺錢、為什麼缺兵、又為什麼管不住龐大帝國。對於看不見的原因從不追問,而對於看得見的問題則一定要解決。世界是複雜的,這其中沒有簡單問題。於是,在下游解決問題的結果就是:用一個問題解決另一個問題,而解決問題就是在製造問題,甚至是在製造更嚴重的問題。

01.李世民不如楊廣的一個論據:財政問題

氣賀澤保規的《絢爛世界的世界帝國 隋唐時代》,對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做了這樣一個對比評價:

無論在把握未來的構想能力和行動能力方面,還是在學問以及文學素養等方面,隋煬帝都要高出一籌;作為一位統治者來説,唐太宗並沒有任何方面超過隋煬帝。

李世民與唐朝士大夫一定惡意抹黑了隋煬帝楊廣,所以楊廣未必就如史書所説那麼不堪。而且,李世民與大唐的統治策略,完全就是在照抄開皇之治和楊廣作為。但是,據此就説楊廣勝過李世民,這還是需要認真商榷的。君主有建設性的作用,也有破壞性的作用。就破壞性來説,楊廣只能是一塌糊塗的敗筆。

但是,有一個問題也是李世民的敗筆,而且這個敗筆是上游問題的敗筆。用那個救孩子的比喻來説,就是:李世民就是那個一直在大唐帝國的上游扔孩子的人。

這個問題就是財政問題。大唐立國,要緊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東突厥的邊患問題;一個是朝廷缺錢的財政問題。邊患問題,李世民解決掉了,不僅對草原輸出了暴力,而且對草原輸出了秩序。但是,財政問題雖然解決掉了,卻是在以一種問題解決另一種問題。因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出了問題,其結果就是一直在給帝國製造問題。

大隋沒有財政問題。簡單説就是國家不缺錢。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開運河。但是,除了這兩個舉世聞名的大工程之外,秦始皇還修了馳道全國、隋煬帝還開了糧倉遍地。洛陽回洛倉,僅“浮出”地面的部分,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這個糧倉能儲糧3.55億斤,足夠百萬人食用一年。楊廣登基後,首先向天下百姓發了個大紅包,就是普免天下百姓的税賦。這就是大隋的財力。

而大唐呢?大唐是真窮。窮到什麼地步?可統計的納税人口只有隋朝的三分之一,這是數據。還有窘迫的局面:國家已經沒錢給官員開工資了。面對這種局面,李世民應該怎麼辦?他應該學習楊廣,甚至説要學習楊堅,就是清查人口、丈量土地,從源頭上解決財政問題。但是,李世民卻不是這麼做的,他只是解決問題。

李世民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不給錢但給政策。這個方法成了大唐以後解決所有問題的總原則。

具體操作上,對於朝廷官員,大唐既不給辦公經費、也不給工資俸祿,而是:給土地、讓官員出租,給本金、讓官員放高利貸。北魏馮太后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給官員發工資,到李世民這裏,就全給找補回來了。

但是,官員畢竟不是地主商人,所以土地出租賺不回租金、放高利貸還把本金折騰沒了。之後,李世民仍舊繼續堅持這個“不給錢但給政策”的方法。官員既然不會理財,那就派理財的幹部。大唐70多個衙門,每個衙門給了9個編制的捉錢令史,然後拿着本金去放高利貸,賠錢貶官、賺錢就升官。初唐朝廷的官員定額是730多人,而捉錢令史就有600多個。

隨着帝國的統治區域越來越大,要花錢的地方也就越來越多,所以捉錢令史已經應付不過來了。於是,各種轉運使、租庸使、鹽鐵使就應運而生。

到了玄宗時期,大唐官員逐漸分成兩個派系,一個是賢相集團、一個是聚斂集團。聚斂集團因為能夠解決財政問題,於是李林甫和楊國忠這些人就執掌了大唐的國家行政。

02.不給錢但給政策治下的緣邊節度使

古代王朝的主要問題,就三個:一個是朝堂問題、一個是民治問題、一個是邊地問題。民治的主要問題就是財政問題,國家得把老百姓數清楚、得把土地丈量仔細,然後收取政治租金以支撐國家的存在和運行。財政問題,奉行不給錢但給政策。那麼邊地問題呢?

大唐前期,主要沿襲隋朝的軍事制度。折衝府實際上就是隋朝的鷹揚府,六百多個折衝府兵,就是大唐解決邊地戰爭問題的最強憑藉。但是,隨着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府兵制明顯就吃不消了。往東打到朝鮮、往西打到西域、往北打遍蒙古高原,亦農亦戰的府兵無論如何也扛不住了。

特別是薛仁貴大非川戰敗之後,大唐正式對決吐蕃帝國,到這個時候,府兵已經完全無法適應與吐蕃帝國的高烈度戰爭了。武后時期,黑齒常之以河源軍加屯田的模式,實現了對吐蕃的有效壓制。並無記載指出黑齒常之的這一模式,對緣邊節度使有什麼啓發作用。但是,我們仍可將這種長期戍守加軍事屯田的模式,看作是節度使制度的一個先期試驗。

公元711年,河西節度使建立。自此之後,大唐開始在緣邊地區大批量的建立節度使,並以長征健兒取代府兵。為了解決節度使的軍費開支問題,大唐繼續奉行不給錢但給政策的主張,節度使逐漸兼任度支使、營田使,甚至所在州的刺史、所在道的採訪使。

節度使的權力從軍事,向財政和行政染指。但是,主導這個發展趨勢的不是封疆大吏的節度使,而是大唐皇帝和帝國朝廷。朝堂為什麼要賦予節度使如此大的權力?他們不擔心手握重兵的節度使會造反嗎?

從來都是局面改變人而不是人改變局面。為了徹底扭轉高宗後期以及武后時期的邊地被動局面,玄宗朝逐漸向着效率導向發展。朝堂上,賢相集團逐漸被聚斂集團所取代,講仁義道德的下課、能開拓財源的上來;地方上,就是一個節度使、一個節度使的建立。聚斂集團加節度使的統治模式,不僅解決了財政問題,而且也解決了邊地問題。正是這種巨大成功,所以李林甫才能夠長期為相,節度使也才能夠長久不衰。對於其中掩蓋的問題和種種擔心,都掩蓋在了成功之下。

但是,問題也就出在了節度使之上。安史之亂,徹底讓大唐領教了節度使這把雙刃劍的厲害。

03.朝廷已經無法成為皇帝的有力執行者

唐玄宗後期,連續任用了兩個奸相,一個是李林甫、一個是楊國忠。但是,就像總要為錯誤找個藉口一樣,我們也總要為失敗找一個壞人。實際上,李林甫和楊國忠即便真是壞人,他們也無法承擔如此大的責任。大唐的權力設計和運行出了問題。這才是根本,李林甫和楊國忠只是沒有發揮撥亂反正的作用而已。

皇帝是國家領袖,宰相是政府領袖。在這個權力設置上,玄宗皇帝是堅持到底的。所以,李林甫和楊國忠發揮了他們應該發揮的作用。而這個作用就是財政問題和邊地問題均得到解決。但是,朝堂的風氣肯定是因為這兩個人血腥鬥爭而日益墮落。

墮落的結果,就是在這兩個宰相之後,大唐很難再出現強有力的宰相。朝堂已經不再中用。同時,歷經安史之亂的唐朝皇帝,已經開始猜疑一切,他們誰也不相信,不僅不相信將軍也不相信朝臣。

財政問題、邊地問題,然後就是朝堂問題。朝堂弱化而無力擔綱政府運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拔賢相、任用幹吏,即便如漢武帝和武則天一般任用酷吏也可以,把朝堂力量強化起來,皇帝才能通過朝堂實現對帝國的統治。

但是,大唐的皇帝仍舊不從這個上游去解決問題,而是就事論事。他們開始重用宦官集團實現對帝國的全面控制。這種全面控制,嚴厲到什麼程度?軍隊要有太監監軍,人事要有太監染指,皇帝與朝堂的溝通也經由太監,甚至連皇帝的禁軍也要掌握在太監手中。

經過這種權力的變換,太監或者宦官集團,幾乎接管了朝堂的權力。這時候的大唐朝廷呢?大唐朝廷已經墮落到朋黨相爭的地步,牛李黨爭持續了將近40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裏,朝廷的主要工作就是搞鬥爭,至於理政治民早就顧不上了。雖然朝廷如此不堪,但大唐還能維持。原因就是宦官集團已經接管了大部分權力。

朝臣當然有自己的利益,而且注重門第的大唐朝臣也不是宋明以後的純代理制官僚。所以,他們與皇帝之間矛盾一直存在。但是,科舉制繁盛之後,豪族們也要經由科舉這個途徑進入官僚隊伍。所以,可以看作是豪族融進了官僚隊伍,豪族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而豪族士大夫們畢竟在格局和道德上更勝一籌,所以能夠擔當皇帝意志的有力執行者。但是,唐朝皇帝在安史之亂後卻對官僚隊伍棄而不用了,他們重用的是宦官集團。凡是集團、凡是羣體,只要時間夠久,一定會結成自我認同的利益集團。於是,宦官集團一定會形成自己的利益,而他們的利益就是長期掌控權力。而掌控權力的這夥太監們,在格局和道德上,要遠遠次於朝臣士大夫。所以,大唐朝廷就是在宦官囂張和大臣內鬥之中,向着崩潰的邊緣逐漸逼近。

04.唐朝的教訓:只解決問題而不論原因

財政問題,一直都是中央帝國的重要問題。國家源自戰爭,國家組織源自軍事組織。有了軍事問題,就要面臨財政問題,暴力搶劫自然要向成本更低的國家行政轉變。於是,軍事問題、財政需要、行政官僚,逐漸演化出了國家。

面對財政困局,李世民的解決方式不是加強官僚隊伍、強化行政效率,從財源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就事論事地權宜之計。他以不給錢但給政策的方式,給大唐做了一個非常惡劣的榜樣。

終唐一世,財政問題就一直沒有被徹底解決。

衞青、霍去病徵戰歸來,漢武帝對將領封侯、對士兵賞賜。這種大量的賞賜,甚至耗光了大漢的國庫。但是,府兵制下的大唐,不是給賞賜而是允許士兵分割戰利品。不是大唐不想像漢武帝一樣賞賜士兵,而是國家預算裏就沒有這筆開支。所以,後來的節度使制度,也就只能在這種缺錢的窘境中,逐漸發展起來。國家沒錢養活緣邊節度使的幾十萬大軍,於是繼續“不給錢但給政策”,允許節度使自籌經費、自力更生。

節度使這個怪胎,也就只能與大唐相愛相殺了。甚至,即便大唐滅亡,節度使和藩鎮的問題仍舊存在。五代十國,中原天下遍地是藩鎮、遍地是節度使、遍地是驕兵悍卒。

財政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就無法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官僚隊伍。因為先有財政需要才有官僚組織。官僚組織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財政問題。但是,大唐的財政問題始終不解決,所以正規的官僚隊伍就不可能變的有力量。先是捉錢令史後是各種轉運使、租庸使,再後就是聚斂集團逐漸掌握國家行政。待到安史之亂後,什麼集團也不如宦官集團更厲害。於是,政府的行政運作,就只能是一團亂局。

大唐後期的主要問題是宦官問題、藩鎮問題。這兩個問題之下還有一個財政問題。財政問題得到解決,大唐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瓦解藩鎮;財政問題得到解決,大唐才能建立健康的政府行政。

只在下游解決問題的大唐,只是在用一個新問題解決一箇舊問題。日積月累之後,待到問題在安史之亂後全面爆發,大唐也就無力在思考上游是不是有人在扔孩子了。因為局面已經不允許,大唐只能向着崩潰的邊緣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