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案例
我兒子明年就要上小學了,現在仍然是幼兒園裏注意力最不集中的幾個孩子之一,每次都要老師提醒オ會上完一節課。家中只有這樣一個寶貝,所以我們對他寄予厚望。而現在社會競爭又如此激烈,對人的要求非常高。為了使他改掉身上的毛病,我們採取了對他所做的每件事進行評分的方法引導他,希望以此能給他一種激勵,現在已取得一定效果。
目前的問題是,在家裏我們還可以這樣做,因為畢竟是多數人關注他一個,將來上學後恐怕就不可能了,一個老師至少要面對幾十個學生吧。請大家給我出出主意該怎麼辦!真是頭疼呀!
本案例中這個孩子在家裏有這麼多人關心、照顧,自制力還不強,所以父母オ會擔心他將來上學後怎麼辦。應該説,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又可能是多餘的。因為學校和家庭環境迥然不同,並不是孩子在家裏不夠自覺,將來在集體生活中就一定會更加不自覺。
相反,倒是有這樣的例子:許多孩子在家裏自由散漫、懶惰、缺乏自制カ,上學後截然不同,獨生子女身上的那些壞毛病一個也沒了。究其原因在於,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
孩子在這樣的集體生活中,天生的好勝心理促使他不甘落後;與此同時學校和老師又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手段,促使孩子約東自己,相互競爭。這就是集體生活在鍛鍊孩子自制力方面的最大好處之一。
不用説,學齡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好習慣,而不是認識多少個字、會背多少首唐詩。在培養這些好習慣的過程中,家長尤其要注意對孩子進行自制力的訓練,否則孩子上學後的聽課效率和質量一定會受到影響。
教育工都知道,依靠集體力量來進行教育是一種高質量教育。在自制力訓練中,集體生活的影響力更為重要。
以中學生為例,有關研究資料表明,中學生在意志行動方面克服困難的差異,主要取決於這個集體的性質。具體地説就是,如果孩子處在一個先進班集體中,這個集體會對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希望孩子“擇校”的原因之一吧。
一般來説,獨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特點:專橫、任性、固執、自尊心太強、自我意識太濃、過分自信、自制力差、自理能力差、不肯吃苦等,統稱獨生子女綜合徵。
不用説,這種綜合徵既然是獨生子女身上共有的,那麼現在如果能打破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融入集體生活中去,就可能會使他們克服這些缺點,增強自制力。
從這個角度出發,在訓練和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時,父母首先要結合家庭和孩子的具體情況,捨得讓孩子多多參與集體生活,包括在學校寄宿,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勞動,如遠足、登山比賽、歌唱比賽等,目的就是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經受困難和挫折的磨練,不斷提高自制力。
舉個例子來説,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住在家裏,平時念念不忘在網上“偷菜”,甚至還會半夜起牀上網,而你又無法控制孩子這樣做,或者你自己本身就缺乏自制力,也在這樣做,那麼這時候讓孩子過集體生活、住在學校裏,就可能會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孩子住在學校裏不具備上網條件,他即使想“偷菜”也無能為力,久而久之就會提高這方面的自制力。
其次,孩子住在學校裏,嚴格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行動,生活過得比較充實,興趣愛好就會從原來的“偷菜”慢慢轉移到學校活動上來。
與此同時,集體生活還會增強孩子與同學的相互交往,讓孩子在這種交往中看到自身不足,然後發憤努力、迎頭趕上。
總之,集體生活氛圍與家庭大不一樣,雖然不能一概而論,判定誰是誰非,但一般認為,如果學校抓得緊,孩子的自覺性又強,集體生活對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是很有幫助的;反過來,孩子的自制力增強了,又會更加喜歡集體生活,從而使得兩者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許多孩子的自制力不足原本就是由父母和家人造成的: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慢慢地使他養成了依賴性和隨意性。而在集體生活中,孩子就會這樣想了:大家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是你的父母,誰也不會滿足你的願望。在家裏時,孩子還可能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在集體生活中,誰買你的賬呀,理都不理你!別小看孩子,他們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不會隨意對別人提出這種訴求的。這樣,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慢慢得到提高了。
當然,以上所説的集體生活並非一定是指寄宿在學校,而且也不能認為只要孩子寄宿在學校裏就一定比住在家裏強。道理很簡單,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每個學校的情況不一樣,當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論。
一位著名的手風琴演奏家回憶説,他小時候在家練習時,因為怕吃苦、怕累,會想辦法逃跑去演奏,所以被父親打了一頓。後來,他住在小學。班上的特別活動是拉手風琴,所以每個人都必須每天練習。這時,他雖然還覺得無聊,但不好意思不練,所以一直堅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養成了經常練習鋼琴的好習慣。後來,有人約他出去玩,他會剋制自己不拒絕。他説,他要感謝這個團體的生活經驗,否則他不會有現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