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部下將士有哪些特點 劉邦手下大將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劉邦的部下
劉邦所成就的大業離不開身邊為他廝殺的那些將士,那麼,劉邦的部下有哪些呢?這些人有哪些特點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的瞭解一下。
張良是漢朝初期的傑出人士,由於劉邦媳婦的要挾而留在長安,直至病死。
劉邦的部下
樊噲是劉邦的老鄉,是一名勇猛的將領,經常在戰爭當中搭救劉邦,但由於劉邦要死的時候聽信讒言,就命人去殺他,雖然最後也沒殺成。
陳平:本來是歸屬項羽,但是後來來投靠劉邦了。他為人品質不咋地,但是後來幫助新主子剿滅呂氏餘黨有功。
蕭何也是漢朝初期的傑出人士。後來遇到劉邦這個伯樂,就成為了一匹千里馬,並且在之後的軍事當中展現出了優秀的指揮作戰能力,最後成為一國丞相,輔佐劉邦。
韓信也是漢朝初期的傑出人士,雖然在他的成名路上經受過很多的羞辱,但由於他的能忍,讓他最終成為一名勇猛將領,在劉邦建立的大業當中付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以上所列舉的便是劉邦的部下,雖然只是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們也能看得出,無論是將領還是軍師都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可以這樣來説,如果沒有以上的這些人,光憑一個劉邦是斷斷不能成事的,所以,對於優秀的獎勵,我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同時,我們也看得出,劉邦在用人、識人的方面也呈現出了特別好的眼光。
劉邦手下大將
自反秦以來,劉邦的餘生基本上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至於他的戰鬥力怎麼樣,好像並沒有任何説詞。但是從他的各種打仗情況來看,後世對他似乎並沒有較高的評價,最關鍵的就是它擁有許多著名的大將,至於有哪些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張良畫像
首先我們能想到的一些大將就從劉邦的“漢三傑論”得出的。他曾説:“治國不如蕭何、出謀劃策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也正是這三個人物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才能得到天下。
張良,漢三傑之一。還曾勸過劉邦在鴻門宴上,要注意言辭,保存自身實力,才使得劉邦得以脱身。後來又為劉邦出謀劃策,一同協助他在楚漢爭霸中奪取天下。總之,足智多謀的他為了劉邦的王室立下了戰馬功勞。
蕭何,早年擔任沛縣的牢獄官,在秦末時期跟隨劉邦一同起義,在攻打咸陽結束後,他相繼收到了秦丞相以及御史府手中的一些律令和地圖,掌握了機密信息,這對他日後制定相應的一些政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韓信,是西漢最重要的開國功臣之一,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他與劉邦的相識還要全靠蕭何,當時的韓信雖然也參加了反秦鬥爭,投奔到項羽的門下,但是一直都未得到重用。於是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見此人很是有謀略,於是封他為大將軍。尤其在楚漢戰爭中,韓信利用他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
不善將兵的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開拓者之一、是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指揮家。而眾所周知,劉邦出身農家,並未有很多學識、不善將兵,但他依然打敗了霸王項羽,成為了皇帝。這是因為劉邦善於駕馭將才,具有識人之明。
劉邦畫像
韓信是史上著名的將帥之才,善於領兵打仗。然而他又是為什麼要投奔當時與項羽相比實力懸殊的劉邦的呢?最初韓信是投奔於項梁的,在軍隊中,一直默默無聞。項梁死後,歸屬於項羽,項羽提升他為郎中,然而項羽並不賞識韓信,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項羽不予理睬,於是韓信又改投奔劉邦,然而,劉邦也並未重視韓信,只是讓他做一個小小的倉庫管理,最後韓信逃離漢軍時,被蕭何帶回,最後蕭何諫言劉邦重用韓信,從而韓信成為了劉邦身邊不可缺少的大將。也成為劉邦奪得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劉邦也曾與韓信討論過將領的軍事才能,在他們看來每個將領都有自身的長處和短處,後來,劉邦問到:“你看我能統領多少軍隊呢?”韓信答道:“您最多統領10萬人。”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説:“我越多越好。”劉邦聽後不高興的説:“照這樣,為什麼你又是我的手下呢?”韓信趕忙回答:“陛下雖不善帶兵,但卻善於指揮,是統治的人才,所以我才會是您的手下。”於是,劉邦才滿意了。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劉邦雖不善將才,但卻知人善任、善於指揮、統領。這才是能統一天下的重要才能,這也才能治理好國家。
劉邦項羽誰贏了
楚漢之爭中,劉邦項羽誰贏了呢?這件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的文化裏,大多有英雄情結,英雄情結就讓很多人覺得項羽贏了。
劉邦項羽劇照
項羽是一位君子,他信守諾言,他在劉邦比較弱的時候並沒有欺負劉邦,而且雙方對峙時候,還約好一起回去調整一下再戰鬥,可惜劉邦鑽了空子,並沒有信守諾言,就導致了最後項羽兵敗。中國講究信守諾言,項羽心氣又高,最後烏江自刎,打死也不肯苟且偷生,試想一下如果是劉邦在江邊,估計瞬間就過江了。
亂世很難出英雄,所謂兵不厭詐,亂世只能出梟雄。而劉邦之所以最後能夠贏了,是因為他一直在養精蓄鋭,他能有所取捨,他沒那麼多仁義道德,只知道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活到最後的人才算贏,像項羽那脾氣,肯定沒辦法贏得天下了。劉邦在某些方面的確是個小人,而且這人還小氣,一點過節都能記你一輩子,對自己家的哥哥嫂子都是這樣。但是劉邦抓住了屬於他的機會,每一次都沒放過,所以他贏了天下,雖然很多人根本看不上劉邦,但是人家是確確實實坐穩了天下。
項羽生來就是做悲情英雄的命,他英勇善戰,他善良正義,大氣,可惜有些品質在亂世中並不適用,在那樣你死我亡的年代裏,他對劉邦的手軟,對自己就是姑息養奸。那麼,劉邦項羽誰贏了呢,我想大概都贏了,一個贏得天下,一個贏得聲譽,這就是他們贏的點。
劉邦活了多少歲
漢高祖劉邦活了多少歲,這個一直也説不清楚,比較被大眾認同的是61歲。根據記載,劉邦是公元前256年出生的,到了公元前195年6月份死掉的,那麼劉邦就是活了61歲。
劉邦雕像
劉邦應該活到更大歲數的,當時他年紀這麼大了,還去平定英布叛亂,結果是受傷了,但是當時劉邦不知道是不是迷信了,他居然開始信天命,覺得老天希望他劉邦死了,他就應該死了,所以把呂后找來的看病的醫生趕走了,還罵了人家一頓。劉邦這種行為有點活膩了的感覺,自己想死了,誰也攔不住。所以劉邦活了61歲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完全可以聽醫生的話,好好療傷,好好休息,沒準再活個十幾二十年也不成問題。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也算是值了,打下了天下,因為是自己打下的天下,所以劉邦那麼大歲數還去平叛,只有自己知道這天下來之不易,所以不能放棄任何地盤,到了他兒子就完全不行了,這種就是富二代做派,任憑自己母親呂雉在背後指揮自己,劉邦如果活過來也會被劉盈氣死的。
劉邦活了61歲,在皇帝當中算是壽命比較長的了,封建社會的皇帝,不知道是缺乏運動還是飲食有問題,都死的挺早的。皇帝活了多少歲大多是身體狀況決定的,劉邦活了多少歲居然是他自己決定的,自己就放棄治療了。想想劉邦跟秦始皇的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活膩了,一個是想長生不老,實在是諷刺。
鴻門宴中的劉邦
劉邦在鴻門宴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加上有項羽作對比,充分顯示了劉邦在政治謀略上的能力,也能從中看出一兩點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整個事件中,劉邦一共講了三遍“為之奈何”,深入分析一下,也可以看出劉邦的性格和用意。
《鴻門宴傳奇》中的劉邦
鴻門宴前一天夜晚,項伯跑來通知張良消息,進而傳到了劉邦那裏,他一聽吃驚的説出了“為之奈何”。從這句話中可知劉邦聽到項羽準備攻打自己的消息是驚慌的,不知所措,也沒有想到好的應對策略,只好問足智多謀的張良,這也是劉邦虛心請教、智謀不足的體現。
當張良問劉邦據守函谷關、阻止諸侯進入從而稱王的計策是誰出的以及當前的軍力能否與項羽匹敵時,劉邦再次説出了“為之奈何”。其實張良的言外之意就是,劉邦聽從了不正確的建議想要在關中稱王,而自己又沒有實力與項羽抗衡,正面對抗必然要失敗的,也體現了劉邦有時候也會缺乏判斷,聽信錯誤的計策,在謀略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最後一次的“為之奈何”出現在劉邦藉機離開營帳後,與前兩次的求教不同,這次並不是在徵詢樊噲的意見。其實,早在宴會上,劉邦就想好了要逃跑,畢竟賬內太不安全,從他假借上廁所出來還順便叫上了樊噲來保護自己就可看出他是有準備的,並且走之前還叮囑張良,安排好了後續的事情。劉邦這一問,就是要讓逃跑的話從耿直的樊噲口中説出,為自己因怕死而逃跑的行為挽回顏面,體現了他的奸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