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有幾點 黃花崗起義又稱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

黃花崗起義又名辛亥廣州起義,發生在1911年,廣東省廣州市。作為同盟會發動的第十次武裝起義,黃花崗起義和之前的九次起義一樣,無一例外都以失敗而告終。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也和之前九次起義的失敗原因有很多相同之處。

黃花崗起義雕像

當時的中國雖然依舊受制於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但是新思潮的大量湧現着實為腐舊的中國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作為一股最具活力的血液,以孫中山為代表人物的革命派成立了自己的黨會,並將改變中國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同盟會的會員迅速擴大到整個中國範圍,但是再怎麼強大還只不過是一個黨會,而不是軍隊。這就是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之一,革命團體本身的力量不足。

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更多的在於人員的組織和分配上。當時的同盟會只顧擴充黨會的規模而忽略了會員的質量問題。同盟會當中自然不少黃興,胡漢民等骨幹精英黨人,但也不乏一些沒有膽識的所謂“熱血青年”。良莠不齊的同盟會本身也是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之一。雖然起義之前的部署統籌做到了完美,但是,臨陣脱逃,膽怯懦弱的人卻給起義寫下了失敗的結局。並且,温升才的單獨行動以及吳鏡的被捕都迫使原定的起義活動不得不另擇他日。武器不能發配到人,人員不能及時到位,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黃花崗起義的最終失敗。

黃花崗起義又稱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在廣州市,革命先驅黃興先生帶領120多名革命黨敢死隊員發動起義,起義軍死傷慘痛,只餘下黃興一人得以脱身,其餘人員大部分戰死了,一部分戰士被俘後,被殘暴殺死在廣州街頭,起義失敗了。潘達微把其中72人的遺體收集起來,葬在黃花崗,這黃花崗起義的由來,黃花崗起義又稱為黃花崗之役。

黃花崗起義雕像

在黃花崗起義之前,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已經在廣州舉行過兩次大規模的起義行動,這些起義事先經驗和準備不足,加上敵人非常強大,革命黨武裝人數少、裝備差,不是清軍的對手,很快起義就失敗了。黃花崗起義也在廣州舉行的起義,因此黃花崗起義又稱第三次廣州起義。

黃花崗起義前期,中華大地處在動盪之中,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衰退,革命風起雲湧,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影響着中國的現代史,黃花崗起義作為辛亥革命早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起義,顯示了革命洪流不可阻擋。因此黃花崗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

黃花崗起義的時間在當時的陰曆曆法為清朝宣統三年三月廿九日,黃興帶領大家進行起義,因為種種不利原因,在經驗不足和敵人非常強大的情況下,起義軍孤軍奮戰,義士們雖然牲犧了,但是他們浩氣長存於天地間。因為時間的原因,黃花崗起義又稱為三·二九廣州起義。

黃花崗起義第一槍誰開的

一九一一年,黃興帶領一百餘人偷偷潛入兩廣總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起義,也就是廣州起義。很多人不明白廣州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有什麼關係,廣州起義失敗後,潘達微出面收聚了七十二具屍體葬於黃花崗,因而這次起義也被叫做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遺址

任何偉大的事件總有一個帶頭人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孫中山,孫中山是同盟會的領袖,是未來領導南昌起義成功的領頭人,可是黃花崗起義並不是孫中山領導的,當時的孫中山正在國外參加會議,戰爭一觸即發,在起義不得不開始的危機時刻,黃興開了第一槍,從此,黃花崗起義第一槍誰開的這一問題最終解決。很多課本中都會有黃興連開三槍,拉開了黃花崗起義序幕的句子,因而網絡中會出現譬如,黃花崗起義第一槍誰開的,黃花崗起義第二槍誰開的這種搞笑段子,實際結果都是一樣的,黃興帶領人衝進兩廣總署,雖然最終遭到掃射,死者過半,傷亡慘重,但是這次壯烈的犧牲得到了孫中山先生以及歷朝歷代人的誇讚,黃花崗起義帶給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意義都是震撼的。

黃花崗起義開始的是有一些倉促的,因為走漏風聲,戰爭一觸即發,不是反抗就是死亡,這個時刻,黃興站了出來,身先士卒,黃花崗起義第一槍誰開的很重要,黃興在中國歷史轉折點上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視。


 

黃花崗起義烈士

1911年革命派發動了一場起義,這場起義是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統治的先聲,這場起義犧牲了百餘人,這場起義被人們稱之為黃花崗起義,在這場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軍被稱為黃花崗起義烈士,他們怎麼會被人們稱為黃花崗起義烈士,他們又做了怎樣的事情讓歷史銘記他們呢?

黃花崗起義遺址

黃花崗起義之前,革命派不斷髮起各種起義,但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1911年,起義軍在決定發動起義,起義的地點選擇了廣州。起義軍領導組織同盟會總結之前的經驗教訓,在這次起義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便於領導,起義軍在香港成立了相關的組織,並在起義之前就在廣州城內開始了活動,省內省外的起義軍也在起義之前有了聯絡。

4月黃興率領120餘名革命志士直進兩廣總署府,發動了此次武裝起義。黃興率隊攻入府中,想要活捉兩廣總督,起義軍與清軍在巷中進行了激戰,由於清軍的數量過於龐大,起義軍的革命志士由於接應問題,得不到支援,起義軍的各部隊,雖然拼勁全力,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許多革命志士被俘,最終被殺害,同盟會的成員將這些革命志士的遺骸葬在了黃花崗,因此他們被人們稱為黃花崗起義烈士。

這次起義有數百名起義軍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同盟會成員只收集到72具遺骸,因此黃花崗起義烈士也被人們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起義評價

在孫中山的帶領下,同盟會的代表人物黃興、林覺民等人帶領其他革命人士於1911年4月發動了又一武裝起義運動,史稱黃花崗起義。在眾多對黃花崗起義評價中,最為眾人接受説法是,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和清政府之間的戰爭,是新中國和舊中國之間的拉鋸戰,也是新事物推翻舊事物的一種必然進程。

黃花崗起義劇照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就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同盟會的成立就是其重要的體現之一。為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在孫中山領導下的同盟會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運動。但是處於革命前期的同盟會,革新力量還不強大,多次起義都被清政府鎮壓。雖然起義都是失敗的,但是這不代表沒有發動起義的必要。每一次武裝起義都一點點強化了民眾心中的變革覺悟。有學者對黃花崗起義評價説,它加速了全民革命運動的步伐,使建立新中國的思想深植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

在《黃花崗烈士事略》中,孫中山曾經這樣對黃花崗起義評價道:“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這也從側面肯定了黃花崗起義的價值。孫中山甚至認為,黃花崗起義可以和武昌起義並稱為兩大起義。之所以對黃花崗起義作如此高度評價,是因為黃花崗起義如平地的一聲春雷,驚醒了沉睡多年,屈從於清政府統治的民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