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吳三桂兵力是清軍的2倍之多,為何最終選擇投靠清朝?
吳三桂為什麼降清?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呀。
好吧,這只是開個玩笑,吳三桂投靠滿清和陳圓圓沒有關係,他早有預謀,別説兵力是清軍的2倍,就算是3倍,該降還得降,因為他的敵人不是清軍而是李自成。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他不會降清,那就是輕鬆容易的打敗李自成,自己登基為帝,這才能滿足他的野心。
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吳三桂想給自己找個外援,可滿清不想當他的外援,想當他的主子,吳三桂權衡利弊之後,也就跪下當奴才了。跪得容易,是因為心裏早有準備。
1644年,吳三桂面臨李自成的20萬大軍,自覺不敵,兩封書信就召來了多爾袞,憑什麼?憑他早就和滿清眉來眼去,暗通款曲。
吳三桂的舅舅是祖大壽,在1641年松錦大戰中兵敗降清,崇禎帝沒有因此而遷怒吳三桂,依然對他信任有加,吳三桂卻和舅舅時常書信來往,藉機和皇太極搭上了關係。
1643年皇太極曾給吳三桂寫過一封信,大意是你給你舅舅寫信,我已經明白了你的心意,你還是在猶豫,這可不好,還説“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什麼機會?完全可以推斷,吳三桂當時就有可能因什麼事而降清,只是事到臨頭他又反悔而已。不然皇太極信中不會這麼説。
但話又説回來,吳三桂降清,也有客觀上的因素,當時的局勢對他很不妙。
李自成打到北京後,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殘臣心中無主,各自惶惶。而李自成佔了北方地區,南明小政權佔了南方,這兩方可都不是什麼靠譜的主。
吳三桂曾想過投降李自成,但當他知道李自成在北京的行為之後,果斷退縮了。什麼行為呢?助餉。具體是這麼操辦的,抓來朝中大小官員,命令他們拿出金銀助大順軍餉,明碼標價,什麼級別助多少,數目不到就打死打殘,絕不手軟。
這樣一個政權,是絕對沒有未來的,不值得追隨。吳三桂估計也想不明白,如此隊伍怎麼竟把明朝給滅亡了!
不能降李自成,那就只能打,可李自成有20萬大軍,他才有幾萬山海關守軍。南明離得太遠,遠水解不了近渴。打得過嗎?打不過。就算打得過,也要擔心清軍趁機偷襲。
思來想去,吳三桂發現請清軍來幫自己是最好的辦法,此時他的心理上和滿清統治者還是較為平等的,但清軍一入關,可就由不得他了。
總之,吳三桂當時的敵人不是清軍而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所以他的兵力是清軍的2倍沒用,得能打贏李自成才行,打不贏,就認了滿清當主子。